读这本书是受李笑来的启发,他说他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被先后被两个人说服了,但是这两个人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于是他就纠结了:我到底有没有思考能力?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最后找到了这本书。据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是《围城》和《动物庄园》,《围城》我已经看完了,《动物庄园》正在看。
经过考虑,我选择读英文版,虽然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差、单词量也不够,但是如果读英文版的话,一是可以锻炼我的英语能力,至少可以多认识几个英语单词,二是读原文可以避免因为翻译不准而造成的误解,可以让我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思。当然,我这么做也是听从了李笑来的建议,有“不独立思考”的嫌疑,但至少我开始“思考”了。
刚读没几天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了,因为英文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难读了,一页书看下来,几乎有一半的单词不认识,遇到不认识的就查字典,一天能看一页就不错了,全书一共257页,我岂不是要花一整年的时间才能读完?后来一想,如果真的需要花一年的时间就花一年的时间呗,而且只有这样做才是最省时间的方式吧?(其实我花了半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耐住性子,继续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个词一个词的查,坚持一段时间后,竟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学会了自然拼读(对,没错,就是现在我女儿上的英语补习班里经常提到的方法)。因为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读书,所以我一般都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书;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把书打印出来,每次只带几页纸,但有时总是忘了打印;后来用kindle看,但是因为kindle太大,不能装进衣服的口袋里,我就用手机看(因为与纸质书和kindle对比,手机实在是太便于携带了);我的手机无法做到分屏,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需要切换到词典APP来查单词,这时就需要记住要查的单词,否则根本没有办法查,但是问题就在这:因为单词不认识,所以需要查,就是因为不认识,所以也不能很快就记住怎么写,也就无法输入到词典APP里,很矛盾。我把我在此时遇到的问题描述一下:在地铁里用手机看kindle里的英文书时,我需要快速记住一个我不认识的英语单词,然后切换到词典APP里查询,这是刚需,因为如果我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也就无法顺利的看这本书了。怎么办?在这个时候,“自然拼读”这个方法出现了,我需要做到的是: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猜出它的发音并把它读出来(当然是在脑子里)然后记住这个发音,切换到词典APP后,根据这个发音再把字母打出来,完成查询操作。一来一回,一来是指看到单词就能读出发音,一回是指根据发音就可以拼写出单词。当然,刚开始猜出的发音可能不准确,可以在词典APP里听标准发音,以纠正自己的错误。时间长了,查的单词多了,“自然拼读”也就越来越自然了。
让我有些惊讶的是,这本书看起来很像一本教材,因为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一些习题,需要读者完成一些作业,比如到网上找一些话题的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给出一些观点,形成文字,和同学讨论。莫非美国真的有学校把这本书当教材?如果这是真的,那还是很“可怕”的,这说明美国人的理性程度,要比我们高很多,也就是说他们的效率会比我们高很多,效率高意味着产出多,产出多意味着综合国力强,虽然这些年中国的增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和美国还是存在差距的,这是一个朴素的事实。这几年通过听罗辑思维的节目,学习得到APP上的课程,看一些书,觉得自己的理性思维习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我原来的感觉真的只是感觉,我在这方面还差的很远。原来我“听罗辑思维的节目,学习得到APP上的课程,看一些书”,表面上是在学习,并且我心里也觉得自己在学习,但这些行为和看球、追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娱乐行为,娱乐的本质是不思考、只感觉。这也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要超越感觉。如何才能超越感觉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感觉;如何才能明确什么是感觉呢?要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呢?全面、审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三者是构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基本要素。只有你能明确什么是感觉了,你才具备了超越感觉的可能。让你明确什么是感觉的能力,就是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我原来的思想中,有一种不成文的,但是很顽固的感觉:感觉(感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理性思维)是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是排斥的,是无法协调、无法共生的。在现在看来,这已经是旧时代的遗迹了,当你开始独立思考以后,你会发现:好的反面不是坏,与好坏相对的是不分好坏,好和坏只是某一方面的程度不同而已,她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必要让理性思维战胜感性思维,只要做到需要使用感性思维的时候使用感性思维、需要使用理性思维时使用理性思维就好。感觉和独立思考是和谐统一的,感觉是独立思考的基础,独立思考是感觉的升华。
只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够,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执行力,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8-12-18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