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63,7-13-3,离娄章句上13-3》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辛酉日,三月初八,2017年4月4日星期二。今日清明节。
上两节孟子通过伯夷和太公归依文王的故事,阐述了得天下之大老,就如同得天下之父一样,从而得民心的道理。现在,孟子下结论说:当今的诸侯,如果有人愿意效法文王的政治理念和政策原则,七年之内就能够统一天下。
效果有这么快吗?缕一缕文王之所以能够开创成周大业,为政天下的原因就知道了。
首先,文王之所以能开创周朝基业,源于得民望,系人心。
这民望、人心又是如何可得的呢?源于文王的政治理念:一切从民生出发。
民生理念体现在两方面:1,土地和民生的理念政策;2,观念与风气的社会制度。
1,土地和民生的理念政策体现在“田里树畜之教”。把土地分给老百姓,鼓励他们种桑种麻搞创收,不会也没关系,可以学——每个乡镇都有农业技术专家教授指导,创造条件奔小康;
2,观念和风气的社会制度体现在“鳏寡孤独之养”。作为一个自然人,首先面临着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从生到死,从幼小到衰老,如果单独依靠个体本身的力量,再强的人,其生存能力是弱小的,所以大家组成社会,共同组成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彼此关爱和帮助,帮助每个个体,实现安全和幸福的人生。
这样的理念政策和社会制度,自然吸引老成贤哲前来归依,比如伯夷、太公。天下人之父都来归依了,天下人跟着心悦诚服,民望民心就归依于他了。按照中国的语言就是——天!命!归!之!
七年,对于天下来说,都能够实现一统;这个道理放到个人修身学问事业上,岂不是深有启发吗?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同样的话孔子还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都是说,不需要担心“知名度”,“名气”,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你身上有什么值得别人了解的吗?个人的人格修养是不是有所存养,有没有砥砺自身品行的功夫和方法,遇到人生的“时”,事情临到头上,事关得失、取舍,乃至于生死的选择,你有没有那份存养,有没有克服自身弱点的勇气,这是一个人气概的来处。
七年,经过这样日日为功的修养,每临大事的切己体察和念兹在兹的心德畜养,有那么一天真正理解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气概。我想,到了那时,自然识得孟子所说的“文王之政”究竟是怎样的一份心怀和担当吧。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