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5. 11立夏六日//七言古风·题西安碑林之石台孝经咏怀二百字//立夏·夏景·夏意(六)

      题记:石台孝经,碑刻堂皇,碑头灵芝,上叠彩香。伴塔莲花,偏似白雪,峭立青石,千年经霜。流连赏读,隶篆楷行,驻足细品,意厚泱泱。浩浩汤汤,文化雨润,长安得见,碑集三王。

七言古风·题西安碑林之石台孝经咏怀二百字

君不见,孔子撰写孝经文,顶天立地世名闻。

君不闻,玄宗感怀题碑序,注解书写一人题。

李亨篆额名天下,四块黑石大成集。

碑下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宜。

玄宗帝好隶书体,师法曹全丰腴丽。

字迹清新工整规,碑林迎客第一碑。

造型精美贵典雅,华丽大方幻烟霞。

碑头雕刻灵芝云,双层花冠簇拥纹。

长方柱体四面刻,庄严恢弘势磅礴。

彰显开元盛世况,雄风奠基丽堂皇。

碑首三重云华盖,高贵典雅皇家态。

碑座生动线刻画,瑞兽茂草映仙葩。

构图威武又活泼,神形兼备妙相洽。

君不闻,两位帝王四种字,孝治天下承大义。

君不见,经碑造型富特色,规制宏伟最大气。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碑的前世今生

      《石台孝经》碑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 745),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李亨篆额。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喜好隶书,师法《曹全》,书风丰腴遒丽,书法工整,字迹清新。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

      石台孝经碑(国宝级文物),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高 620厘米,共 4面,每面宽 120厘米。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的石台孝经碑雕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留下了两位帝王的四种字体,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千古爱情佳话拉开了序幕。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段志凌说“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石台孝经碑造型极富特色,称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方顶天立地碑。

      历史记载:公元713年,临淄王李隆基以两次兵变,杀伯母韦皇后,诛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黄袍加身,史称唐玄宗。为避“名不正言难顺”之讳,以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部,让子弟精读勤学,并于第二年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谋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天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文物故事:《石台孝经碑》是收藏在陕西省西安碑林的一座石碑,它的内容是“文帝”孔子撰写的《孝经》;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亲自抄写的;碑额上还有其太子唐肃宗李亨题写的文字。这块《石台孝经碑》集“三帝”于一身,可谓来头不小,而围绕着它的故事更加离奇。那么,《石台孝经碑》是怎么被建立起来的?围绕着它又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石台孝经碑》,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中心,它并没有像其它的石碑一样放在展室中陈列,而是专门为它建了一个壮观的碑亭,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碑林两个大字赫然于碑亭之上。这座碑与碑亭成为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由此足以显示出这块国宝石碑的地位与分量。

      《石台孝经碑》,刻于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它的造型相当精美,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高贵典雅;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碑》呈长方柱体,四面刻字,它最显贵之处是集两位帝王的四种书体于一身。碑身的正文是孔子《孝经》的原文,由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抄录,为隶书,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充分显现了开元盛世的堂皇和大唐基业的雄风。

      《石台孝经碑》的碑额之上,是“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个字,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为这方碑石所撰写的,字体为秦小篆,字迹清秀。

      在碑侧之上,刻有唐玄宗亲自写下的批注,为行书,飘逸灵动,自然流畅。

      碑身上最小的字体是当时参与镌刻这方名碑的人员以及机构的名字,用唐楷书写。

      集“三帝”于一身:石台孝经碑缘何没有像其他的碑石一样放在展室中陈列,而要为其专门建一座碑亭?

      碑前,讲解员详细介绍:“这座碑亭是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石台孝经碑也是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号称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迎客第一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刻的是文宣王孔子(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西夏时期孔子曾被尊为文宣帝)所撰《孝经》(另一传说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记录了其与孔子的对话);留下了唐朝两位帝王的御笔,唐玄宗李隆基御笔书《孝经》,文和注均为隶书,御批为行书;唐肃宗李亨用篆书题写碑额(写碑额时李亨为太子),连同国子祭酒李齐古的楷书上表,是篆、隶、楷、行4种书法字体集于一碑的艺术杰作。石台孝经碑是最早进入碑林的碑石之一,同时也是碑林中设计最考究、体积最大的碑石。此碑无论从文物价值、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上来说,都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碑石中的佼佼者。”

      这通形制最气派的顶天立地碑,造型精美、极富特色,碑首雕有三重卷云华盖,高贵典雅;碑身由4块黑色细石合成,华丽大方;碑座3层石台的4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奇的瑞兽,两种原本并不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碑石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石台孝经碑落成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高620厘米,记录着唐玄宗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唐玄宗李隆基御笔隶书的《孝经》,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宏;碑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个字,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用清秀的篆书撰写;碑文上还刻有唐玄宗的御批行书,飘逸灵动,自然流畅;碑身上最小的字是当时参与镌刻这通名碑的人员以及机构的名字,用唐楷书写。

      “唐玄宗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遵循‘以孝劝忠’的理念,大力提倡传统的孝道观念就逐渐成为唐玄宗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他曾两度为《孝经》作注,陆续发布御注《孝经》及诏书。天宝三载,‘诏天下家藏《孝经》;天宝四载,又诏令将经与重注全文刻石立于太学,供天下读书人摹写抄刻,此石即为现立于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西安碑林博物馆科研办主任、研究员景亚鹂介绍说,“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刻勒完成后,将石台孝经碑拓本拿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后非常满意,挥笔赞道‘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今石台毕功,亦卿之善职。览所进表,深嘉用心’。这段御批的行书大字,连同李齐古的楷书上表,随后也一并刻在了石台孝经碑之末。”

      三次迁置留下“真容”:“石台孝经碑原本放在唐代国子监,位于唐长安城务本坊(今天西安城的南关正街与文艺北路之间的北半部)。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后,唐室衰微,军阀连年混战,长安城遭遇毁灭性破坏。黄巢旧将朱温于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正月强迫唐昭帝迁都洛阳,这场浩劫,使得昔日繁华的周秦汉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景亚鹂说,“唐昭宗东迁后,时任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的许国公韩建留守长安,为便于防守,对已成废墟的长安城进行缩建重修,而后刘鄩于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镇守长安。此次唐石经的迁置是由韩建、刘鄩一先一后共同完成的,将已处于新城之外的唐石台孝经碑等碑石从务本坊的国子监,移到唐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内,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市北大街以西,北广济街以东,鼓楼以北,西华门街以南这一带。”这是石台孝经碑的首次迁置。

      “北宋时期,社会从历史动荡中渐渐复苏,中国社会出现了远比前代更为庞大的文人群体。此时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对古代礼乐器物等金石文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而历代碑刻正是他们所关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原茵说,“北宋时长安称为京兆府,在崇尚金石的氛围中,从北宋之初起,京兆府的守官和地方士绅,开始将散落于城郊各处的碑石向城内文宣王庙集中,使它们如原本存藏于此的石台孝经碑一般得以应有的保护。碑林的形成与宋代金石学兴起有关,同样,清代碑林的发展与当时的金石学大盛亦关系密切。”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包括石台孝经碑在内的唐石经碑在时任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主持下又有一次搬迁,唐石经碑所在的唐尚书省之西隅一带,民居杂乱,已今非昔比,不利于唐石经碑的存藏,于是吕大忠与当时京兆府府学主持者黎持商议,决定将唐石经碑‘徙置于府学之北墉’。具体位置在哪里,目前尚无法考稽,还有待新资料的问世。”王原茵介绍道。这是石台孝经碑的第二次迁置。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唐石台孝经碑等石刻迁置到今天碑林的位置,建成一座独立院落加以陈列。此后,金、元、明、清诸代,府学、文庙、碑林便一直未予迁动。因此,又有碑林现址肇建于此年之说。”陈利峰说,这次迁置是石台孝经碑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迁置。

      修复时收获意外惊喜:陈利峰介绍说:“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都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的成员。在设计风格上,他们主张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为蓝本,更好地表达人民对英雄的歌颂与怀念。具有可参考价值的实物就是石台孝经碑,它便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设计蓝本之一。”

      历史上对碑林进行过多次整修,近代以来西安碑林最大的一次整修在1937年至1938年进行,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整修方案予以具体指导,为今日碑林格局打下了基础。其中的石台孝经碑亭照旧翻新,并将地面挖低,使3层台基全部显露(原仅露1层),柱间改为栏杆,这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谁也没有想到,石台孝经碑在西安碑林放置了数百年后,竟然从中又发现了新的宝贝。

      景亚鹂介绍说:“1973年,对台基破裂、碑身倾斜、四石不能合拢的石台孝经碑,在未拆除碑亭的情况下进行了整理修复。工作人员在石材中间的缝隙中,意外发现了宋金时期木刻版画《东方朔盗桃》和怀仁集王圣教序碑整幅南宋拓本,以及宋金时期钱币等其他文物。其中的怀仁集王圣教序碑南宋拓本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为石台孝经碑又增添了一份传奇的色彩。

      《东方朔盗桃》木刻版画,把人们带到了传奇的古神话中。传说西天王母娘娘种有蟠桃仙树,此树3000年才开花结果一次,每到蟠桃成熟,王母娘娘会邀请众仙品尝。大家都熟知《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而在孙悟空之前,被神话了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已成功地偷尝到仙桃。传说有一天,东方朔偷偷跑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准备偷吃蟠桃。却被看护蟠桃园的玉女董双成发现捉住。董双成年轻貌美,东方朔才学过人、谈吐风趣,两人一见倾心,渐生情愫,东方朔3次偷吃蟠桃,一对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也因此千古流传。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为唐代僧人释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怀仁传为王羲之后裔,尤善王羲之书法,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而且在当朝大量采用摹写(包括双钩临摹)和集字刻碑两种方式传播,当然摹写不是唐代的发明,可集字却是当时别开生面的首创。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拓本众多,但以此次发现的南宋拓本最为完善。

      这些宝物是什么人什么时间放进石台孝经碑里的,至今无法知晓。

      “石台孝经碑的刻立,使儒家经典《孝经》的传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人心。”王原茵如是说。

                    2023.05.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4,896评论 6 52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6,283评论 3 40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2,085评论 0 36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1,010评论 1 30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0,015评论 6 40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492评论 1 31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1,858评论 3 42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829评论 0 27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7,374评论 1 32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9,409评论 3 3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1,527评论 1 3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7,131评论 5 3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2,858评论 3 33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296评论 0 25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434评论 1 27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0,087评论 3 38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6,597评论 2 3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