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困惑师生之间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合适的?虽然教育学原理中说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但我也始终没有明白师生关系要把握怎样的“度”。
对于这种关系,我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首先,从我作为一名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会希望老师给予我更多的关注、关爱,能够尊重我、认可我、肯定我。能够和我喜欢的老师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状态。不过,由于我不擅长不善言辞,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个乖学生。在现实中,老师只能是老师,我不可能和他发展为朋友。 另外,我认为,老师不能偏爱学生。一个受老师宠溺的学生会让其他学生感到嫉妒。在大学里,有时我会被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到,老师会认可我。心里高兴是肯定的,但又会不好意思面对其他同学,因为我感觉我被老师特殊对待了,我会被他们孤立。在学生普遍不受老师关注的大学里,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关注到了,一方面可以说明自己某些方面得到认可,但又会给自己、给其他同学高人一等的感觉。我宁愿不要这种优越感,宁愿让坐在那里,我们各自心里明白就好。当然,表扬和受关注≠偏爱。可是,在大学里,学生和老师绝大多数的交际是发生在课堂上。这里可以把大学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关注视为偏爱。在中小学里,学生会被划分为优良差。老师和学生都会以学习好坏去评价一个人。老师会给予优等生更多的关注,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班级管理上也会给予他们一些权力。我讨厌这种权力,不管是作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我都觉得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我是班长,其他同学会来讨好我。我是普通学生,不仅不会去“阿谀奉承”,而且对那些行为嗤之以鼻。我会嫉妒老师对尖子生的偏爱。班级里,我是一个旁观者。
其次,从教师角度考虑,我希望和学生成为朋友,希望学生喜欢上我,事事替学生着想,和学生聊天谈心。说实话,我做不到。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我是一个权威者,只是给他们下达指令,照顾不到所有学生,不能理解、尊重学生,更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一直认为,现实中,“朋友”和“老师”这两个角色不相容。如果老师和某些同学成为朋友,会有一种厚此薄彼的感觉,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老师要一视同仁。师生关系是公共关系,由制度赋予的;朋友是私人关系。所以,二者在现实中不可并列,是相互矛盾的。
看似自己很明白这些关系,但是我一直不清楚现实中具体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该把握怎样的“度”。这就又回到开篇的问题了。
直到最近看了陈桂生先生的《师道实话》。他的书都在说教育现实。里面的四个字点醒了我,“善待学生”。陈先生认为,教师是公职,教师就是教师,虽说教师需要关爱学生,但爱要处于公心。其中提到的孔子与颜渊的事例也很典型。其实,我会想要通过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如父子一般的关系,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捆绑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理想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我们只是师生关系。
一个“善”字,让我找到了“度”——不偏不倚,保持中庸。当“教”为去声时,有“教育”之意。《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教师起初的职责并非教授知识,而是教人向善,进行德育。要想用善引导学生向善,教师首先要做到善。(不知道这一part在逻辑上是否讲得通,只是想说“教”的含义与“善”有关,而且是在陈先生《教育原理》提到的,或许只想学以致用。)
总之,学生需要被老师尊重、理解,教师需要善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