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该表扬也不应该批评,为何被誉为心理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会提出这个观点呢?通过《幸福的勇气》第二章,领略阿德勒关于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为何要否定表扬
因为表扬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问题行为就是有“称赞的要求”,孩子会认为做了一件好事就要得到表扬,如果没得到表扬就没有动力去做了。这样容易造成他们的世界观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
举个例子:今天孩子洗碗了,我大大的表扬了他,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假如明天孩子也积极的洗碗了,我却毫无反应。请问下孩子正常会怎么想呢?为什么不表扬我了呢?是今天的碗洗的没昨天干净吗?孩子可能会有疑惑会有不满,可能第三天孩子就不想洗碗了。假如孩子洗碗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我们用表扬却把它变成了一件特殊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总喜欢往一个老人住的院子里扔石头,老人曾怒气冲冲的跑出来骂过好几次,可骂完之后那些小孩子反而丢的更凶了。老人有天换了一招,他在街上看到那群小孩,他告诉那些孩子,以前他很讨厌他们扔石头,现在却因为他们每天来扔石头他很高兴,因为他感到不孤单了,他给每个扔石头的孩子10元奖励,孩子们一看扔石头还有奖励,于是第二天更开心的来了,老人也每天都给钱,孩子们每天都扔的很开心。到第四天时,老人却只给了每个孩子5元,又过了几天给的更少了,孩子们却渐渐不满意了,老人说最近经济出了状况,可能每天只能给你们1毛钱了,其中有个孩子就说:你想的可真好,谁会愿意为了1毛钱来做这个事呢。于是孩子们都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孩子们原本扔石头只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自己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可当这个内在驱动被赋予外在金钱价值等同之后,就渐渐变成了外在驱动,扔石头能换取金钱的快乐,当奖励取消外在驱动没了,于是孩子们就没了扔石头的快乐了。
为何要否定批评
作者在文章里提了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孩子明明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可他们为什么却往往明知故犯呢?就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完成作业等等。阿德勒认为孩子的种种这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想要获得关注,他们想要通过“被批评”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目的不是做坏事,而是与众不同。
作者在描述这几个问题行为时也指出了,其实不单单是孩子有这种问题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可能出现这种。想到了很多校园里面的恋爱,有些男生明明很喜欢一个女生,但却会做一些事情特地去惹女生生气,例如揪女生鞭子啊,或者故意嘲笑她某个不足啊,其实他们目的也就是想通过引起关注。
而有些刻意做坏事还不能引起关注的话,严重的可能会发展到“权利斗争”、“复仇”等行为。就可能会引起一些极端或变态的心理倾向,例如跟踪啊、反复做一些引起对方厌恶的事情,就像有些在青春期里的孩子有时就是故意要和父母唱反调,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种种问题行为的背后,根源目的都是想要获得关注,建立联系。
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批评他,正是达到他的目的。就像有些恋人,为什么要去试探对方,就是想看下我故意做这些事,你会不会生气,通过这种方式看你到底在不在乎我,这种一旦试过几次之后,就容易变成一种习惯。
那应该要如何做呢?
教育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而不是一个法官,法官就会评判对错,进行赏罚。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陪伴成长,帮助孩子树立“自立的目标”。
你如果觉得孩子作对了事情,表扬结果不如表示尊重。这里的尊重,我理解就是不是在孩子做完好事之后来表扬和关注,而是在他们很多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就很像《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到的,表扬结果不如表扬过程。我们过多关注孩子的结果,就是培养他的固定型思维,让他认为最后的结果决定一切。去关注过程,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明白即使最后的结果就算不好也是有价值的。
你如果觉得孩子做错了事情,不是去批评指责他,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和他一起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思考以后可以怎么做。并且让他知道“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