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0日到4月9日,我参加了无戒老师组织的21天日更挑战营,这是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次坚持日更这么长时间,坦白地说心里还是有些小小骄傲的!
看到网上有人说日更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你脑子里没料的时候根本就无话可说,只能是为日更而日更,那还不如先进行自我充实呢!对此,我想以亲身经历说说21天的感受和收获。
1.我日更21天并没有收获很多人想象中的很多关注很多赞,也没有阅读量很高的文章,但是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从前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过了也就算了,不会去总结不会去思索。而现在因为日更需要收集素材,碰到的每件事都会在脑子里过一下,想想能不能从中找到点什么,还会不自觉地跟过往听到见到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找找异同,进行分析。感觉思路慢慢变得清晰,遇到问题能很快看清本质,找到解决方法。
在思维变得活跃的同时,感觉也敏锐了许多。真的是输出倒逼着输入,为了写作你必须不断地去积累,去占有更多的素材。积累的途径从哪里来?一是读书,二是观察生活。
一花一世界,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惊喜:粉白的樱花自然飘落,连接也接不住一朵完整的花;树木的新芽吐绿真的是一点一点绽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
于是在地铁上,面前站着的一个人,会情不自禁去观察,观察他的动作和面部表情,通过一些小细节去联想,他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准备去干什么?他的情绪怎么样?……
或者在咖啡厅,听着邻座旁人的对话,猜想她们的穿着打扮,年龄,交流方式,社会地位等等,然后起身路过她们的桌旁,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2.我通过这21天的日更,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每一个人都诚惶诚恐的问题。在每晚的写作中,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从中看到自己的原貌。比如我有一天晚上坐在电脑前,想着我今天要写什么,然后去回忆今天发生的事情,遇见了些什么,突然发现,在下午的一段时间脑子一片空白,我想不起来我当时在做什么。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在那段时间,是处于“走神”的状态,我的思维与现实是分离的。那么,在那个当下,我在想什么?我又在做什么?我做的事是在为我的想法服务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消耗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3.我真的通过21天养成了写作的习惯。虽然心理学家已经论证出所谓“21天养成一个习惯”是一个曲解,一般习惯的养成时间最少需要66天左右,但当我昨天发现日更结束不用再更文的事实时确实是失落的,茫然不知所措,结果还是提起笔写了一篇日记。(汗~)
之后我毅然决定从今天起开启第二个21天计划。与前一个21天日更相区别,这是一个主动的,也是更有针对性的计划。如果说上一个21天是以日更为目的,思维和感觉的锻炼都只是附加收获的话,那么下一个21天的主要目的不是日更,而是学会与读者的共情。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自己觉得写得挺不错的文章,却偏偏没有几个人认同,相反,有时自己不甚满意的,却成了爆文。原因何在?因为读者的心和作者的心是不相应的。
写作者常常会问一个问题:写作要不要迎合读者?有人斩钉截铁说要不忘初心,坚定作者自身的立场;另一种人则说写作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时刻要想到读者。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有自己的局限,就像我曾经听过一个作家对于写作是否迎合读者这个问题的回答,他说:我倒是想迎合读者,但那么多读者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我怎么迎合呀?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三观和经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从来没有一种东西可以适合所有人。所以,与其去想如何迎合读者,不如想想要如何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我看来,写作的目的,永远不是直接塞给读者一个观点,毕竟人都是有脑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你告诉他一些东西,让他自己去想,他自己得到的才是他认可的。
当然,日更也有它的弊端,就是没有时间去修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当然有一些人思路清晰,文笔也很好,根本用不着修改就可以直接发表,但对我来说,日更完了往往第二天再读就会发现好些表述不够完整或者用词不当的地方。因此,我准备早上写文,晚上修改了再发,这样既可以坚持日更的同时,避免文章上的一些谬误。
21天不长也不短,刚刚好的时间,却能感受自己点点滴滴的变化,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也许终有一天都会开出花。
21天日更计划第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