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茵茵/文、图
----------------------------------
弹指一挥,不经意间,人生就过去了50年,不免有些感慨。近年来,同学、朋友聚到一起,常说一句话:唉,年过半百,大半辈子也就过去了。就像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那首触动无数人心弦的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歌声缓缓,平和,悠扬,听的人却尽是时光易老的无奈和伤怀。
虽在感叹人生过半,但究竟怎么个大半辈子,平常却很少去细想过。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我都会回想起几年前一次心理咨询培训课上的情景。老师让学员做一个叫“生命线”的心理游戏,当这“大半辈子”以一条线段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不由人不产生些许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的凄惶。
今天我就与读者分享那堂课的感受。
游戏活动的要求是,画一条有方向的线段,代表生命的长度,从生到死,终点即你预测的死亡的年龄。预测的依据是本人的健康状况、家族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然后在线段上找出今天你的位置,写上今天的年龄、今天的日期。再然后以此为分界线,思考过去的你与未来的你: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列出今后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一个很简单的游戏,按照要求完成只需几分钟时间。老师讲完游戏要求,大家都觉得新奇,兴致盎然,开始埋头画线。有位40刚出头的学员说,我的身体状况这么好,又这么热爱生活,至少能活到90岁。因此,游戏中,她的未来就有一大半的生命线段,有很多机会可以在上面画上许多精彩的标注。
游戏过程中,游戏参与者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一直没有太多的考虑,那就按平均寿命算吧。那一年,我40多岁,据不久前的媒体报道,我市监测数据表明,这年我市平均期望寿命76.77岁,其中男性74.68岁,女性79.26岁,女性要比男性高出4.58岁。这些指标都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期望寿命为76.20岁(注:最近的数据显示略有提高)。标明预测的寿命,然后开始标当前的位置。于是发现这个位置已经过了中点不少了。啊?一半多线段属于过去了?这时开始有些不甘心,那就延长寿命预期吧,反正是预测。80如何?85?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哪怕这条线段代表85岁,自己的当前位置也过半了!
而在这条生命线的前半段,有多少事件值得标注呢?所剩不多却更显珍贵的后半段,又可以标注上哪些华丽的目标?
游戏在静悄悄继续。
前半生的三件最有影响的事情,没有细想,随意写了三条,反正过都过去了,如果需要做自我心理分析,待日后再慢慢思考分析不迟。还是仔细想想后半段生命线的事吧。这未来的三件事,我写什么呢?好歹还有三四十年呢。问老师,期望儿子考上好的大学算不算?老师反问:“这件事你能完全掌控吗?如果能,你就不妨写上;如果不能,请另作考虑。你要写自己可以去做的事情。”想了想,于是开始写。今后我最需要做的三件事情是:健身;阅读和旅行;坚持进修心理学,帮助自身心灵成长,力所能及,影响和帮助他人。
游戏最后,老师说,如果生命留下的时间不多,比如一年,半年,三个月,甚至一个月,你是不是能够死而无憾?就看你这三件理想中的事情是否是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事情。
如果你的理想遥不可及,或者仅限于蓝图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么哪怕你活到100岁,你的人生总是有缺憾,你总是无法企及你所期望的目标。逝者如斯不可追,而每一个未来的日子,都会来到当下,转眼又成为无法追回的过去。我们可以抓住的,只有当下。无论处于哪个生命阶段,把握住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时光隧道,只存在于科幻片中。世上没有人能让时光倒流,重新出发改写人生。但是积极的人会说,每个人都可以从今天启程,创造一个新的结局。
此刻就是你的人生。此刻就是将来。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条直线,在我们无知无觉中,朝着一个方向静悄悄向前延伸,直至生命的终点。这条线段上不同节点、不同高度标注的事件,就像是我们的生命的音符,律动有声,跌宕起伏,构成了我们或悲或喜或波澜壮阔或平淡凡俗的一生。画生命线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游戏,但是它教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如何把握现在,如何思考和规划未来。
回头再看自己的这三件要事,不都是正在进行中了吗?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态度吧。
就在这堂课后不久,我读到了毕淑敏《心灵游戏》一书,书中七个心理游戏之一就是《生命线游戏》。毕淑敏在文中写道:“生命线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它只有一个主人,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生命线是长是短,每一笔都由你来涂画。”
(写于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