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案例4:慢性子孩子遇到急性子父母,该怎保持优雅?
1.想让孩子独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孩子独立的节奏达不到父母期待的节奏,要学会接受全部的独立,父母退到后台,把舞台留给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学习独立。
2.如果不能接受完全按孩子节奏来的父母,建议跟他谈合作。把他当成一个人,继续维护他的独立性。合作是人和人最高的关系境界,也是最基础的关系境界。
如:
谁谁谁太难搞了,他就是不听我的,气死我了?
为什么他一定要听你的?听你的有什么好处?
只要对自己有好处,每个人都会自发去做。怎样谈合作?合作就是双赢,父母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需求,然后找一个双赢的方案。比如让30个月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需要20分钟是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的,那就留足20分钟让他自己穿衣服,妈妈去做自己的事,和孩子约定,自己慢慢穿,慢慢扣扣子,20分钟以后,一起出门。这样妈妈不急躁,孩子也有独立空间做自己的事。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又让孩子慢慢有了时间观念,妈妈也不再焦虑急躁。
另外记住,合作不是威胁,没有人喜欢威胁,更何况孩子?他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威胁什么是真的。你的威胁对他来说,是很可怕的。
实操案例5:
明明为他好,他却说,不想要你这个妈妈,这到底是谁的错?
对兴趣班和学习都不感兴趣,当初也是经过他同意才报的。
情绪区分法:情绪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情绪都在告诉我们一些真相,情绪量表:生气,它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我们的权威被挑衅了。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种反应会干扰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看不清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你分不清到底是谁的需求了,一开始是孩子的需求,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父母的需求呢?是因为他觉得难了?是因为哪个老师让他有不好的感受?是因为他总是被催促而从没有正面的表扬,所以才不想学?是因为父母逼得太紧?让他觉得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方式反抗家长的强制?只有放下权威的执着,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
孩子是有自主意识的,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方法,他要掌控自己的世界,他要成为自己的国王。所以,有时候,家长弱一点,孩子就会强一点。我们要辅助他成为自己的国王,而不是做他的国王!
父母需要发自内心去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每天想办法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并把它反馈给孩子。也是在告诉自己的恐惧和害怕,不是你想的那么糟,那只是你的念头,你的担心,不是事实。坚持一个星期,一起来找孩子的闪光点,一起来抚平内心的恐惧。
实操案例6:孩子畏难,抗挫力差怎么办?
问题:孩子输不起,畏难,抗挫力差怎么办。
如果说没关系,潜台词是,你没有做到更好也可以接受,因为你的能力本来就是这样。做到这个份上,很正常啊。无意中给孩子贴了负面标签: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有两层:
1.你做到这样很正常,因为你能力就是这样,所以没关系
2.你这么怕输,陷入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你要赶紧出来,我们不喜欢现在的你。
全是否定。
孩子在被否定的状况下,根据没有余力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的问题了。他在事情做不好,感受到挫败,沮丧之余,又增加了自责,委屈,甚至愤怒,最后干脆撂担子不干了。
这就是孩子从感觉挫败到放弃的一个过程。
正面标签沟通法:
第一步:父母换个角度看孩子,看到孩子的这些情绪,行为的正面意义。如果孩子输棋了,唉声叹气,父母说没关系,他反而更哭了,想深一层,是他不希望别人认为他不行,那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自尊心很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想让自己表现好,说明他原本坚信自己能做好的,这其实是孩子很优异的品质,他的内驱力很强。但是这个优点,现在给孩子带来了挫败的痛苦,这些痛苦,并不是因为这个孩子的问题才会遇上,事实上,最优秀的人,站在巅峰的人,也都会遇到同样的痛苦,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痛苦刺激他们往上走,所以这个部分,是孩子的优点。孩子小,不懂如何驾驭这个痛苦,所以干脆放弃了。
所以父母要好好体会这个部分,做到一个思维转换,去看到它的积极意义。
第二步:当孩子挫败时,不是直接安慰说没关系,(说没关系意味着否定)所以第一句话不是安慰,而是共情他,承认他的感受:宝贝,输了,你很沮丧是不是?我们要承认它,不要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好的。
第二句话,帮助他表达出向上的动力,孩子小没办法表达:那些很厉害的人,比如奥运冠军也常常经历失败的痛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做得更好,你也有这样的天赋,你其实也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所以现在才会有点难过,对不对?
关键是帮助孩子表达出来,他想要做得更好的动力,积极部分被充分看见,被充分肯定后,第三步:和孩子讨论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说,让自己慢慢输得少一点,怎么把挫败感的痛苦转化为自己的动力。
这个应对方式并不容易,这个过程,是在帮孩子建立一种思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不做机械反应,每当将要在给孩子贴标签时,停下来,问问自己,除了标签,还有什么别的?是我们日常意识不到的?经过思维转化,当他被看见,得到足够支持后,他会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各种方法,会发展出越来越适合自己也能适应社会的方法,因为我们给了他勇气,这就是正面标签的好处。
实操案例7:孩子作息太紊乱,怎么办?
妈妈的作息和孩子不一样,怎样办?
如果孩子作息超级好,每天九点睡,第二天八点起,你会不会觉得没有亲子互动时间呢?孩子晚睡,也许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保有和父母的一段亲子时光。所以,在高强度工作下,还能拥有一段亲子时间,是不是也挺好的。换了一个视角,把这段晚睡时间当成大人的福利而不是赶着他快快去睡,这样,你的焦虑会不会少一点,你的放松多一点,反而能帮助孩子早睡,焦虑情绪是金被传染的,越焦虑越睡不着。当你开始享受这段时间,你就会放松,甚至希望适度廷长这段时间,你们的关系就变成了合作关系了。放松了,反而就比较容易睡着了,
方法还是:睡不着正好
把孩子睡不着这件事当成你的福利,好好享受,妈妈越轻松,孩子也会越开心。
实操案例8:为什么给了足够的自由和共情,孩子还是不听话?
思路1:妈妈放手,请别人帮忙,不让也不控制妈妈,不再和孩子在控制和反控制中反复纠缠。
思路2:把自由还给孩子,和他商量,明天想早起还是想晚起?关键是把选择权让给孩子,要让他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事,他选了,就要去承担责任,要真的给孩子自由,不是一直期待孩子做到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只要不一样,就想办法去控制孩子,控制孩子,收获的,只会是反抗。父母要不断在生活中体验,要看到孩子真的想要什么,而不是只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记住一句话:孩子是他自己世界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