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喜欢心理学,看过不少心理学和个人成长方面的书籍,也考了心理咨询师的二级证,但是对于真正的精神分析,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却一直在门外徘徊。最近这些日子,读了《精神分析入门》,也听了老师的讲解,感觉对于精神分析,有了一点入门的感觉了。
弗洛依德认为,精神分析有两个已经被证实的基本假设,一是心理决定论或者因果原则。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偶然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发生,都是一些先前的事件决定的,所以,与过去关系很大,心理活动不能缺乏与其先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这就给心理研究明确了方向。对我们感兴趣的心理现象,我们要经常问自己,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答案是确实存在的。
二是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换句话说,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这就是潜意识的存在及其意义。
这两个假设联系非常密切,事实上,我们内心所经历的大都是潜意识活动,不为我们所知,发现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原因,就会发现我们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因果联系和顺序也就显示出来了。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关于人格,他认为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通常是人追求快乐的本能,是人最根本的部分。弗认为,人只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追求身体的快乐,一是追求某种关系的满足。这两种需求,是人内在的驱动力。超我是社会的,比较高的层面的我,与社会规范,道德有关,反映的是社会对人的要求。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是二者的平衡,反映了一个人的现实状态。学习精神分析,就是要看二者是如何平衡的。
弗的性学三论,把性叫做力比多,这种性是广泛意义的性,准确一些说,应该是一种能量。能量在流动中受到障碍,就会压抑,可能就会出现焦虑,进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弗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俄狄浦斯情结期),潜伏期,生殖期。前四个阶段度过的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是否很好的互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状态。这个人格的形成,伴随着对需要和满足的缺失,以及每个人本能的防御模式。防御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些生活模式和应对模式,是人格状态的外显。防御在精神分析里非常重要。
在精神分析里,个人成长的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回忆成长各个阶段,感受与父母互动的模式,感受父母是否给予了自己足够的关注,互动以及安全感。研究自己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征,这些东西如何整合变成了自己的观念和世界观。父母的人格特征,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要成长自己,完善我们的人格。
研究自己,一是从回忆过往经历,二是从分析当下的家庭状态。因为当下家庭状态,通常反映了一个人无意识的需要,无意识对这种需要的体验,通过某种关系实现,叫做移情。移情在精神分析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通常会像某个重要他人。所以,通过分析日常与家人与社会互动的模式,会逐渐对潜意识的需求,对自我认知,逻辑思维,观念等等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理解是接纳的基础。接纳了自己,然后我们会在分析师的帮助下,引入或增加一个新的模式,这个过程叫做重塑。重塑的过程,关键的一点是找到影响我们的固着点,也就是情结吧。打开它,引入一个新的模式和认知,重新构建。这是拓展自己的过程,而非否定推翻自己。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有句话很喜欢,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还喜欢老师一句话,那就是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动力在发挥作用。系统中一个元素发生改变,其他元素也就跟着改变了。所以,随着个人成长,认知发生改变,互动模式发生改变,对方也就改变了。人的感受模式也就发生改变了。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认知的过程,拓展需要问题的刺激。喜欢老师一句提醒,是我们遇到了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澄清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人就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