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搬家,我扔了大概有30%的物品,其中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它已经无法使用,其实它们都近乎全新。我都不敢去计算当时买回来的原价值,但隐约还是觉得,这些东西在我手上,已经不再具备它的使用价值,所以无论是闲置处理还是扔掉,都比它随我一次次的搬家好。
要留下它们的理由有很多,也可以说服我自己:比如我搬家是请了搬家公司,无论东西多少都是一个价钱,当然越多越划得来;当初买它们的时候肯定也是因为有用,或者是觉得有朝一日它会有用;扔掉以后如果有一天需要的话,又要花钱买回来,这样不就亏了双份吗;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还没挂在闲鱼试试这些东西能不能够转出去呢,能回血个十块钱,也比我直接扔垃圾堆要划得来呀。
现在想想,旧物之所以让我难以割舍,无非是因为我仍觉得,它在未来的某一天仍旧有用,虽然我并不清楚到那一天的时候,这些东西是否还能正常使用。觉得自己会瘦下来,所以留下了很多衣服,只等着瘦下来的那一天到来,而等了好几年,该压箱底的衣服仍旧压箱底,增加成为我每一次搬家的负担;买的鞋子总觉得有一天会穿上它,甚至会为了搭配它去买衣服,但事实上我经常穿的还是一双运动鞋,甚至限定了必须是白色的,其他的运动鞋同样逃不过压箱底的命运,但我还是乐此不疲的看新款的鞋,然后忘记我最需要的只是一双百搭又舒服的鞋。这样的结果是衣柜里总有很多瘦了以后穿上好像很美的衣服,和配这些衣服很合适的鞋。而对旧物的不舍又让它们一直沉寂在衣柜深处,每一次搬家时希望扔掉又舍不得,购买它花费的成本和期待穿上它的情感,让它们成为了无用又带有希望的东西。
囤积欲和购买欲,让我每个月都陷于月光的状态,看上的好一点的东西总是买不起,于是为了缓解对于这些物品的渴望,又开始拼命去买能买得起的东西,买完了仍旧觉得不满意,还是期待最开始的那个。这样的购物周而复始,导致家里堆积满了并不喜欢的物品。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暑假,闲在家里无事,跟着《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开始一样一样的整理衣柜,扔掉了初中就买了但现在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扔掉了有纪念意义的作业本,扔掉了无数东西,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扔掉了这些东西而觉得“啊,好像生活不便利了”这样的体验。
为了分析退而求其次的购物心态,到底给存款造成了多大的浪费,我把支付宝17年至今的支付明细全部导出(不包含微信的支出),对每一笔支出进行了标注,区分了支出的类型,和支出是否必要,筛选过后的费用结构,非必要性支出,也是享乐型支出占据了整体支出的70%。这一部分支出集中在买衣服、买鞋、买包、下馆子、买零食、滴滴,而这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物品已经在上次搬家中处理掉了,也就是有70%的物资,并没有在我的生活中体现出它应该有的价值。
为了能把支出控制在收入可承受的范围内,并且在今年年末的时候拥有一定的结余,目前来说,最迫切的就是控制非必须的消费欲望,逐步清空闲置物品。虽然对于口红都有10支的我来说,要在购物欲的洪流里存活简直是Impossible Mission。每一次想要实践断舍离,想要实行极简主义,都会被打折、超值、发工资等各种诱惑而破坏,但这一次无论如何,还是得试一试啊。
过完国庆之后,打算从几个方面来逐步践行断舍离。
第一步:整体已有物品
将已有物品分为几大类:衣服、鞋子、包、书、收纳用品、护肤品、化妆品等,拍照存档,通过照片进行同类型物品的电子归档,并生成已有物品清单,下次购物前首先审视是否拥有同功能、同类型的产品。
第二步:确定不同价值的物品的处理方式
目前的想法大概简单粗暴以价格作为区分,单价在200以内的物品,下次搬家前扔掉;单价在200以上的物品,如果可以,尽量通过闲鱼处理。
在处理前优先在朋友圈询问是否有人需要类似物品,可通过转赠的形式处理一部分生活必需品。
对于书籍的处理方式:已经阅读完的书,如果有收藏价值,暂时收纳好,放置在公司档案室,对于无收藏价值的书,不再通过闲鱼付邮转送,可通过书籍回收公众号进行处理;未阅读完的书,整理书单,纳入阅读计划,阅读完后按之前的处理方式。
第三步:控制预算
尽量将工资转为定期存款或作为投资,避免因资金盈余而产生非必要的消费欲望。
第四步:延迟购买欲望
对于想购买的物品,如果无类似的,可通过延迟购买欲望来控制,避免冲动购物,用起来合适,比看起来好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