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越来越近了,似乎没有哪个节日像过年一样能够令中国人更加重视和期待了。
这个节日能得到传承,除了一代代的延续,还因为是最最重要的团聚时刻。
说到团聚,我们总会想到一家人围坐一起,推杯换盏,共话新年祝福 ,共同迎接新一年的钟声,那种美好和热闹气氛自然显现。
我和大韩认识时候,婆婆就已经去世了,没有结婚前大姑姐也出阁了,家里只剩下公公一个人。
婚后前一两年,因为离家距离有点远,我们都是在青岛度过春节,和大姑姐一家,虽然也有亲人在,但总觉得淡淡的少了点什么,或许就是对家的思念。
还记得第一次回老家过年,我们心情真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原定的第二天凌晨出发,可是前一天整晚上都无法安然入睡。一晚上醒来好几次 ,生怕时间太晚了耽误行程。
早在前一天就准备好行装,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就出发,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刻心情格外激动,渴望回家的心也越来越急切,只恨不得车子再快一点,在快一点……即便路途上再美丽的风景也是无心观看,只剩焦躁和期盼。
因为有孩子,旅途格外的操心。小家伙晕车,折腾的难受,各种晕车贴备着。吃不下,也睡不着,一路颠簸,有时候还会碰到迷路,险峻的盘山路等各种状况,我们都高度紧张,身心疲惫。但是支撑我们的却是回家的那种期待。
大韩的兴奋劲超越我,必定他要回到那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也是从小到大的依靠和港湾,但是一进家门,心都凉了半截。
冷清,除了冷清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了。
他父亲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倦怠就是一种感觉——不热情。对于我们的归来他似乎就是可有可无,我们到家基本晚上八九点钟,舟车劳顿自是不说,感觉比累更心冷的是想说几句话,他都懒得说的样子,更别说热情相迎了,他早都躺在床上休息了。
甚至有一次春节前晚上都快到家了, 我们却在外面饭店里吃的饭。因为知道回到家也是没有准备好的热乎饭菜。
别人家都是灯火通明,嬉笑一片,连窗户透出的光都是有温度的,而他家里却漆黑一片。没有一点期待孩子归来的喜悦,照理说,孩子千里迢迢回来了,进了家门,至少嘘寒问暖,逗弄一下小孙子,聊会儿天什么的。这本是一家人最期盼的时刻,而公公表现出来的冷淡多少叫我们都有些失落。
我感觉少的不止是温情,守望和爱,还少了一个人。那就是俗话说的:有妈就有家。妈在,家就在,妈不在了,家已经物是人非,也不是那个再让人期盼的归途了。
我从来没有问过以前婆婆在的时候怎么过年,因为想也能想象有女人的家一定很温暖。至少在孩子回来的那一刻她是期待的,雀跃的。
女人会操持着家事,张罗孩子的礼物,备好一切能让儿女大快朵颐的食材,一桌饭菜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却是从小就熟悉的味道。家里窗明几净,收拾的面面俱到。
虽然有些女人会本能叮咛唠叨一下,但是那也是甜蜜的爱。嘴角的笑容,眼睛里的疼爱,还有心里都会洋溢着幸福感吧?
事实上,大韩不但要张罗过年的食材,还要买礼物,走亲访友,置办一些家里所缺,有些时候还会因为和公公一言不合吵起来。
我知道他心里的抵触不是因为父亲的关怀程度,也不是因为金钱物质上的付出,而是他内心深处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缺失的温暖。
他总是一边抱怨一边去做这些事情,我能理解。有时候还会愤恨地表示,过年再也不回来了。说白了,就是他缺失的还有母亲给予一个家的感觉。
女人是一个家里的温度,也是孩子们归来能够感知到暖意的恒温表。有女人的家一片热热闹闹,温情流淌。
过年回家就是图的热闹,图的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开心地坐在一起吃吃饭,说说家长里短,邻里往事,聊聊过去,展望一下未来。
而没有女人的家,少了儿女许多期待,没有妈在的年,少了孩子的那份眷恋和归属感。
我的同学自从前几年母亲去世了,过年都不会回家。他所指的没有意思 ,我想除了年味寡淡了,还因为他没有了期待他回去的那个人了吧!
过年团圆,这是我们一直根深蒂固的概念了。无论你是在外的单身族,还是成家的小两口;无论你在遥远的南国,还是寒冷的北方;无论你是达官贵族 ,还是贫民百姓;过年回家,回家过年,都是每个人的一份夙愿。
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重视过年,不单单因为过年承载的是一家人的亲情,还因为在一起团聚时刻,不能少了妈的一个节日。少了那个角色,年真的少了不止是温度。
妈妈在,家就在,有妈的年除了那份牵挂还有儿女归家的那种满满的爱。
只因为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