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的求真和断代。按常理来讲,任何一件古瓷器都可以通过器型、胎釉、纹饰、款识等鉴别出真假和年代以及窑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藏品的真伪鉴别,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大家在广泛享用和传播高清彩图版瓷器图片的同时,也让一些作伪者从中得到了仿作蓝本,然后藏于“地下”,精心造“古董”,从而使现代仿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古瓷器原貌。
在作假的基础上,再经过多次倒手和人工做旧、人为造沁以及化学做旧等多种手段,如烟熏、茶水煮、酸洗、消光、土淹、划磨、摩挲、X光照射等等。这样一来,新瓷器和古瓷器就很难区分了,特别是回流古瓷器中的仿品,仿古手段可谓以假乱真。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赝品以每年85%的速度流入古玩市场。一些作伪者把2000目的砂纸放在瓷器上,再用手拍打砂纸。作伪者费尽心机利用人工手段和高科技手段进行作伪与做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造假者已经与时俱进了。
所以说,收藏者所具有的水平和操作技能,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提高鉴别能力,深化对仿伪者伎俩的认识,仍停留在看其型、识其胎、辨其款的传统鉴别层面上,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有些爱好者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里,墨守成规,不接触新的仿品,不掌握新的科技发展水平,凭借过去的经验搞收藏,如此一来,笑料频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传统的鉴别方法是先看其型,再看其胎,后看其釉,这样就八九不离十了。最后分析一下纹饰,基本上真伪和年代就断定了。但现代仿品太逼真了,还要把焦点对准瓷器的一些本质特征,尤其是不易仿作的微观之处,以获取其中潜在的信息。比如古瓷器上的一些细微特点和自然留痕,老化纹片与土沁,火石红的特点和变化,底与足的整体和局部特征,主题装饰以及辅助纹饰等等。这些微妙部位所呈现的知识结晶,证明了它们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各地的文物市场,大约有三类,一是门店,二是地摊儿,三是拍卖机构。门店大概有两种,有些门店货真价实,店主优雅自在,这样的门店大多是有企业支撑或者是罐满钵溢的古董商人;还有满屋破烂和假货,顾客寥寥的店,偶尔有人进店,店主极力兜售其货。地摊儿货全凭收藏者自己的眼力,因为地摊儿上真赝皆有,一般不负责退货;拍卖也全凭藏家的眼力。间接听到“阔佬”抱怨水太深,不敢涉足;有些老板深陷两腿泥,吓得不敢回望;还有人家里满屋子赝品且全然不知,甚至很固执,一意孤行,也有人面对自己的赝品表面故作镇静,内心苦恼。
除此以外,也不乏有某些老板为了洗钱,故意收赝品。甚至有些人为了洗钱,假拍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可气的是有人干了几年古董行业,便设立鉴定机构,合伙外出搞鉴定,为掩盖水平低下而信口雌黄,以钱为标准,弄得笑话百出。也有个别专家联手造假者合伙进行欺诈,又给古玩市场增添了几分凶险。
自有古玩市场以来,一些中低收入人群在地摊儿上捡漏儿,买那些像古董的东西,这就给造假贩假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诚恳忠告古玩爱好者,各个窑口都有仿品出现,而且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连最不值得仿的陶胎和缸胎都有仿品出现,甚至有人能造火石红、咖喱光……可谓无孔不入,无品不仿。
但无论如何仿品就是仿品,细微处还是有差别的,要想捡漏儿,实属不易,只有提高眼力,去伪存真,才能防止赝品到手。眼下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假货泛滥,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鉴别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使造假、贩假现象因缺乏市场而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