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穷人》这篇课文,选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4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解读,其实在何捷老师执教的《桥》那篇课文就具体的解析过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着重体现在,唤醒学生的自觉文体意识;向我们提供了必备的文体知识(即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提示了核心的文体概念(即小说的核心任务:把握人物形象);指出关键的阅读策略(即阅读策略的核心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难点是关注情节、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
由于上一篇中,已具体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过具体解析,所以在《穷人》这篇小说中,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小说三要素是一个整体,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谁也离不开谁,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要素进行切入,必须要涉及关联整合其他两个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体的联系的把握,小说三要素。
二、课文情节梳理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我们根据线性情节,具体可以分为4个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说情节四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1个环节是1和2两个自然段,讲的是,在一个狂风怒吼的夜晚,穷人桑娜在自己家里焦急的等待着出海打鱼,丈夫回家。这是小说的开端。
第2个环节是3~11自然段,讲的是已经晚上11点了,桑娜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因为担心丈夫的安危,他出门以后去寻找丈夫。结果想起邻居西门,于是就去看望他,发现西门已死,剩下两个孤儿桑娜,把孩子抱回来以后便开始忐忑不安,这是小说的发展。
第3个环节是12~23自然段这一段是这一部分说的,是桑娜的丈夫回来以后桑娜开始试探丈夫,想知道他会不会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是小说的高潮。
第4个环节是24~27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的是桑娜没想到丈夫会同意收养这两个孤儿,最后才决定把孤儿已经抱来的事情告诉丈夫,这是小说的结局。
三、课后习题细解
课后习题一: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道题指向的是小说的情节,如果我们不关注情节,就理不清小说的内容。
课后习题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这道题指向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们阅读小说就要把重点和核心放在感受人物形象上。
课后习题三:桑娜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这道题指向的是小说的环境,他给了我们一种提示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是有作用的。
以上三道思考和练习题分别指向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随后,编者还结合小说安排了小练笔,这个小练笔是要求学生想一想,在第十九到第二十自然段中沉默的桑娜会想些什么?其实也就是以读促写。促使学生去感受人物形象,但是呢,学生不能乱写瞎写,要有根据合情合理的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之前要想象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要符合当时设定的环境,还要符合情节所处的那个节点。这个小练笔的设计意图,重点在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四、常态教学设计的优势和弊端
根据对单元语文要素,课文情节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把握。我们常态教学设计的话,老师们有可能会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课后的思考和练习来设定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关注人物的对话和心理变化过程,感受穷人善良的品行。那么这里的教学主要的精力就会放在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上。
大致我们会设计4个教学板块:
(一)、概括故事情节,感受穷人之穷。
(二)、梳理心理轨迹,探究矛盾心理。
(三)、关注人物对话,体会内心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要关注背后人物的内心想法,而不是对话本身并且教学的重点,还要学会转移到人物的心理上。)
(四)、聚焦人物群象,认识穷人不穷。
常态教学设计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它能够突出这篇小说的个性特点,这篇小说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刻画非常的出彩。
其次,它能够使教学主线相对的清晰,教学内容相对的集中,我们老师可以把主要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上,并且以人物心理的变化来作为我们教学的主线。
再次,我们把心理活动描写作为主攻项目,就能够舍去其他一些能舍的内容,让使学生能够学得比较扎实,而且删繁就简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读写迁移。
同样常态化教学设计也有弊端:
1、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小说一般特征的整体性感知和把握我单元语文要素明确的告诉我们,读小说必须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设计师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
2、常态化的教学设计,会削弱人物心理与情节变化以及环境描写之间的关系。一旦我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人物变化的轨迹上,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人物心理与清洁环境之间的联系了。同时这样的设计,他肢解了心理描写与人物活动的关系,会导致我们阅读理解的碎片化。当我们把小说的心理描写与人物活动的关系进行肢解以后,那么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一个点一个点的去理解和把握,导致学生理解的知识的碎片化。
五、以孙双金老师执教的《穷人》课堂观摩实录为例
孙老师执教的《穷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的课堂实录都非常的大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板块非常简约,教学有弹性,2、教师引导非常有智慧,教学有活性,3、在学生探究非常充分,教学有灵性。
综合以上常态教学的优势与弊端,孙老师对于这篇课文核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一个,那就是关注情节与环境,聚焦人物的动作心理与对话,感受穷人的善良品行。这个核心目标的设计,把情节环境人物,还有对人物的动作心理对话理解都囊括其中,体现了对小说的整体把握,使得核心目标具有整体性。
根据以上核心目标,孙老师进行了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分别是第1个板块:关注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第2个板块:对比环境描写,感受人物性格。第3个板块:聚焦人物活动感受人物品行。(他从人物的动作心理对话三个维度逐一展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品行。)
在这三个板块当中,对于我们启示最大参考价值最大的就是第1个板块。孙老师用它长达半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向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即小说情节我们应该怎么教?二小说情节我们可以怎么教?
(一)小说情节应该教什么?
要弄懂小说情节我们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必须要先弄清楚小说情节的特征,小说情节的脉络以及小说情节的作用。
1. 小说情节的特征
小说三要素有情节环境和人物,但是很少有老师指导,小说情节具备有三个特征。
第1个特征是完整统一性,也就是说开篇交代什么结局要予以回应,体现情节的完整和统一性。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第2个特征是情节之间一定要有因果关系。情节和故事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与情节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一位作家说如果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叫故事,如果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伤心过度也死了,这就叫情节情节更讲究内在的因果关系。孙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置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拿看望西门和抱回会孤儿做比较。来强调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3个特征是情节中要有矛盾冲突。小说情节最大的特点就是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情节。
2. 小说情节的脉络
小说情节是分为不同类型的,在我们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小说的情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第1种是线形情节。它的脉络主要分为4个环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穷人》这篇课文就属于这种线性情节。
第2种是倒序情节。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开篇是主人公成年以后的回忆,后面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写的。
第3种是突转式情节。何捷老师执教的《桥》,它的故事情节就是典型的突转式情节。这种突转式情节,我们又叫它欧亨利式结尾。
3、 小说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核心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桑娜的性格正是在情节展开和演变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若我们的小说情节悬念迭起,曲折多变,极其富有刺激性。读者就很爱读,相反如果我们的小说中有很多的前卫小说,甚至一些去情节的话,有大量意识流的描写,我感觉就会读不下去。情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核心的作用,毫无言论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情节可以怎么教?
首先,可以提供概念之家梳理情节脉络。
其次,列举正反案例,强化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具备三个特征,而孙老师的课重点突出的小说情节当中的因果关系。
最后采用双线并进的教学结构,让学生体会清洁的作用。孙老师在展开每一个环节的同时都会联系人物,在这个环节中特定的行礼以及相近的环境,让学生感受感受独特的人物形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春节,一旦有利于人物这个事情意义。
总之孙老师这节课让我们明白了,要让小说教学立起来,就必须全面完整的理解小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同时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大气的教学格局,在情节演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瞻前顾后,发现纵向的因果关系,左顾右盼,觉察横向的相互影响,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思考,在表达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