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秋
又到4.23世界读书日。以前总会用文字记录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曾经我也是一个喜欢在文字中捕捉幸福的女子,这两年发现自己在与文字慢慢偏离,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了,总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
疏远了文字和阅读,不知不觉间欠下了许多文债。善城文学部的工作几乎荒废了,与一些文友的联络也少了。去年蒋坤元老师也说过我,说我为了生活放弃了喜欢的文学,我听了心里多少有点酸酸的。
其实不是我放弃了文学,只是我换了一个生活圈子,开启了微商之路。因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诗和远方我还做不到兼得,那就先处理好自己的物质需求,再来满足精神需求。
好在身边还有喜欢文学的师友们时不时的督促我,我的JE圈子里也有很多读书达人,彦子和莲老师就是我很崇拜的两个偶像,她们每天的读书心得记录也是我的精神食粮,让我在欣赏的时候也思考一下自己的诗和远方。
我一直自认是喜欢读书的,对书藏有一种特殊情结,感觉身边有几本书,心里会特别踏实。因此家里很多角落都会放着书,随手就能拿到。空闲时,睡觉前,翻几页,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也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前几年我也加入了几个读书会和写作群。群里不乏爱读书的书友,与大家交流,听他们分享阅读过的国内外名著,我除了羡慕,更多的是惭愧。突然觉察到自己已经很久没好好地读完一本书了,我所谓的阅读只是浏览式的、泛泛的浅阅读,做不到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的深阅读。甚至会找借口说因为忙没有时间去好好读书。
忙,或许是事实,但没有时间,不是理由。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这是美国作家梭罗著的《瓦尔登湖》一书中译者徐迟说的第一句话。当时看到这句话,我心怦然一动,不由反思自己的问题。
其实,我清楚自己的真正原因是心不能安静下来。心静不下来,整个人就会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书自然读不进去了。
一次在聆听著名作家范小青老师的分享课时,她谈到了纸质书阅读衰减这个问题。范老师说现在出书量大了,但阅读量却小了,这是目前物化社会下导致的一种快餐文化状态。
范老师表示了她的担忧:快的速度超出了事物发展的时间规律,会让人产生不安的心理。她以自身为例,说文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读书能让自己内心安静,会感觉浮躁的世界一下子美好了。
读范老师的小说、散文,在文字里能听到一种对社会保持高度警觉、热爱的声音,范老师自己说或许这种声音放在当今社会上显得还是很微弱的,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对她自己内心来说肯定是有用的。
阅读也是一样。好的阅读,能提升你的幸福指数。
一个人读书,可能无法改变社会什么,但起码能改变你自己,很多人都读书了,都在改变了,那对社会的影响肯定就不一样了,由之产生的幸福指数也高了。
“文化不仅是文化人的事,文化也是爱文化人的事。”这句话,听着很温暖,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些爱好写作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更是感动。
因为爱好文学,所以在心中藏着一个写作梦,且始终坚持着,没有丢弃。在平时写作中,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郁闷,在构思一篇文章时感觉很好,但落笔写时总会出现语言瓶颈,让自己纠结。总感觉突显不出高潮,把握不了亮点,特别是在结尾时显得很呆板。有老师建议我应多阅读,但不要局限于纯文学的阅读,要扩大阅读的类别。反思良久,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还是有点迷茫。
带着这些迷茫,我也一直在寻求答案。有一次听范培松老师的“散文人生”分享课时,我向范老师提问了自己关于阅读类别的疑惑和写作问题。
老师解答说:散文是作者的灵魂出窍。好的散文要简单,但要有味。这个味,是靠读书,靠心灵的感应来调剂的。
老师还深一层剖析说:写作,自然离不开阅读,但我们不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得这么紧。散文是要构思的,写作中语言太难了,要有诗情画意。散文没有规矩,但又是最讲规矩的。它最讲情感,但这个情感首先要看值不值得挥发,其次要看你怎么组织语言挥发。这需要平时的积累。
忽然有种一语点醒梦中人的顿悟。阅读,很重要,但平时的积累也是关键。这积累除了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外,还有就是要多阅读,多动笔写,在阅读和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声。有了情感的文字,能愉悦自己写作的心情,亦能直抵读者的心灵。
你能把心静下来吗?在阅读时,我会这样问自己。
静下心来的读书,不受外界干扰,就这样神游在自己世界里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