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培养哪些美好品格?
养育孩子的美好目标,就是帮助他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
一、有爱心
有爱心的人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有爱心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他们转的,他们在行事之前会考虑到他的行为对周遭的人会造成什么后果。 以心理学的用词来说就是,他们不是“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人——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周遭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有爱心的人尊重别人的界线。很多母亲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任意越过界线去控制、操纵孩子,不管妈妈认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孩子只会感觉到被控制、操纵、窒息,感受不到爱。
有爱心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节制帮助我们和动物有所区别。
二、负责任
负责任,至少是“把事情做完”。负责任是自己做主,为自己的生活做主,自我管束。
负责任的人会为自己下列事情做主:
情绪。
态度。
行为。
选择。
限制。
才干。
思想。
欲望。
价值。
爱情。
你为孩子定的目标,就是让他越来越明白,在情绪、态度、行为等界线上的失败,是他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 会说是小妹妹“害我那样做”的小男孩,长大以后也会说同样的话。
真正负责任的成人明白:“是我自己那样做的,我要负责任。”
三、能自主
在好的界线里成长的孩子知道,除了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外,只要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就有自由可过任何所选择的生活。 对负责任的成人而言,有无限的天空可以作选择。
用“我选择做”替代“不得不。”
《非暴力沟通》: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步骤:
第一步:将日常生活中觉得没有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 是因为我想要… 。”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及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当不得不做时,便成了受害者,当“我选择做”时,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四、肯主动
人类行为正常的一面是“会主动做事情”。
孩子的主动性是从给与孩子选择权开始形成并可以强化训练的。
孩子的主动性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0-3岁)身体的选择权。
给与孩子自主驾驭掌控身体的自由和选择。
2,(3-6岁)心智的选择权。
给与孩子选择食物自己物品的选择权。孩子在选择中慢慢积累对事物的认知和对自我内在的判断,再一遍遍的选择中练习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以及对事态大局的把控,逐渐形成意志力。
3,(6-12岁)朋友的选择权。
给与孩子选择自己朋友的权力,在于人际的交往中与连接中,对自我的认知和外界的认知更加有深度和广度,面临更多的选择矛盾并训练。
4,(12岁-18岁)爱好的选择权。
这时候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有着明确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即使不知道这个爱好能够为自己带来什么,但心里已经有个模糊的方向。这时候会形成理想和道德的认知,三观形成,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父母朋友。
如何让孩子变得主动性更强一些?
1,给与孩子身体的自由。
也就是在0-3岁。孩子在运动体验中了解自己身体的机能,这样才提供了孩子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的能力。掌控身体是掌控自己思想的基础。
2,给与孩子选择食物自己的物品的权力。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尝试给与少量零花钱。孩子在选择中更加明白了解自己的意志,一遍遍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意志力的培养与加强。当有了意志力,孩子做事情的主动性才能够被激发,才能够持久地去做一件事。
3,正确地鼓励孩子。
鼓励到孩子的内在,而不是表面。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请听取孩子的意愿和想法,父母进行引导。共同制定规则监督执行。比方说,日常惯例表的制定,朋友之间矛盾的疏导,老师与自己的之间矛盾的引导。
4,允许孩子犯错误。
善于在错误后积极启发引导孩子。让错误真正成为成长的机会。
5,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从小不放手,长大放手才会体验更差更无法接受的后果。
6,相信孩子。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知现实
我们所说的“面对现实”是指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在现实世界所带来的后果。简单来说,每个人都必须知道,他的行为在现实世界里真的会带来后果。
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当孩子小的时候犯了一些小的错误,本应受到惩罚,父母却埋怨、指责对方,导致孩子可以不负责任,认识不到做错事的后果。直到真正有大难临头,或者再三的在生活中遇挫受苦。
一个知现实的孩子,做事会考虑后果,因为他曾经承受过做错事的后果;反之,一个以自我中心的人,做事不计后果,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做错事还要承担责任。
六、会成长
做父母的要避免孩子浪费才干,必须要求他们做改变,而不是改变现实来配合他。 “界线”让孩子看到他们被期望的是什么,以及他们需要如何成长来符合这些期望。
好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培养面对障碍、迈向成长的品格。 这样的品格包括有发展的能力、懂得求取知识、能够面对自己需要改变的负面事情。 这个会成长的品格也包括了:
1. 能够从低落的情绪状态中恢复过来。
2. 可以承受一段时间负面的张力、迟来的奖赏,或不愉快的感觉,直到责任完成。
3. 比赛输得起、化解得了悲伤、放得开那些要不到或赢不了的东西。
4. 犯了错愿意承认。
5. 面对现实的景况时,懂得改变行为或方向。
6. 肯原谅别人。
7. 发生了问题能做主去处理。
一个人若能做到上述这些事情,就有能力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成长。
会成长的品格接近抗挫力,也就是在人生低谷,我们可以接受现实,接纳自己的暂时的失败,相信凡事必有解决方法。
如要孩子有会成长的好品格,父母首先要有会成长的品格。“会成长”是父母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七、诚实
很多父母现在明白,孩子撒谎是父母逼迫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强调给孩子立界线,让孩子明确做错事的必然后果,如暂停、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逛街的机会等等。
孩子不会处理关系上的后果,如生气、羞耻、罪疚、责备或离弃等等。
孩子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他不知道做错事的必然结果,更害怕面对关系上的后果。
给孩子立界线,让孩子明确做错事的必然后果,同时明确告诉孩子,父母无条件的爱他,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哪怕他做错事的时候,但孩子要接受错误行为的惩罚。
八、卓越
卓越就是超越自己。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生活目标》一书的作者将使命感定义为专注承诺、个人意义、目标导向以及超越自我的愿景。
大多数父母的初衷和期待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使命感。
许多学生上了高中以后仍习惯于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为他们做出决定、填写表格等。父母需要给孩子立界线,父母可以指导高中生,但要支持孩子独立决策,任务的所有权无论大小都要由学生自己承担。
保险界的一位名师讲:“在保险界我们不要研究commission,就是不要研究你可以赚多少佣金。”他说:“我们要研究'mission',就是要研究你的使命是什么。”
有位哲学家看见一个建筑工在砌墙,便问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份工作。第一位工人说,为了混饭吃,才干这活。第二位工人回答,为了工作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回答,他是为了造世界上最好的建筑而工作。若干年之后,前两位工人,还在那里砌墙,而第三位工人已经成为非常优秀的建筑师。
我一直认为,学生们会感到疲惫不堪,但如果他们了解自己的使命感,并以此看待自己正在做的事,他们就不会累到难以前行。每个人都需要花时间去思考他在意的是什么、他希望花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的是什么……有时很难明白像“使命感”和“激情”这样大的课题,但根据经验我知道,如果你不断前进并挑战你自己,你就有更大的机会来实现有意义的目标;相反,如果是对你来说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你就很难有动力经受住一段艰难的时期。
九、适当的次序
柯维(Stephen Covey)在他的畅销书《与成功有约》(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说:“你脑海里要先从结果开始”——以始为终。这是把事情做得很好的人所具有的特点,也是好父母的特色。
当我们了解做父母的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美好的品格时,也就是接近那个目标了。然而,要培养孩子有美好的品格,我们自己必须是个有好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