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琅琊榜2》播到28集,爱奇艺三百多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8.4分,一豆友对此评分并不满意,他说8.4我不服!9.4我都嫌低,论故事的精彩,论制作的精良,论服饰礼仪的考究,论拍摄取景的水平,恕我直言,哪一项不是基本达到了目前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准!
我猜这位豆友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所以不管如何都是好,轻松评出个9.4高分,直接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剧情本身内容。
而对于一个清醒的人来说,这部剧真的太“毒”,剧迷们可以DISS我,但我会说出我的理由并保留我的观点。
长林世子纵观其一生都是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好臣子,他智慧果敢,是我帝国顶梁柱,即使他并不是长林王府的亲骨肉,即使他幼年丧双亲,可他茁壮成长、无私无求、完全奉献、心系长林王府、心系我大梁江山,前有边境战乱后有内阁斗志斗勇。
果不其然,此等英雄人物自己命在旦夕之时依然无私的为国捐躯,救了弟弟,救了父亲,救了我大梁边境,我的长林世子,我的铮铮铁骨男儿啊,你为国捐躯,抛下了妻子,抛下了腹中的孩子,你多么伟大,多么忠诚,举国同悲,皇帝老儿痛哭流涕,就连观众也不免挤出几滴眼泪。
对不起,让您失望了,看到世子欣慰死去,我不但不感动反而有句MMP想讲。
每个人都应当有付出之心,这没有错。
但是,当平常的付出,变成了为国捐躯甚至还被歌功颂德之后,不但有错,还非常“毒”。
1933年2月9日,牛津辩论社开展了一次非常著名的辩论,提案主题是“我们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
辩论非常激烈,最后,此提案以275:153被通过。反方Hogg甚至拒绝了正方Digby的握手。
丘吉尔得知此事之后勃然大怒。三个礼拜后,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丘吉尔在牛津辩论社提出从辩论社记录当中删去“ 国王和国家”这一条,结果不仅以750:138被否决,本人也在接二连三的嘘声与臭蛋中被保镖护送离场。
虽然正方Digby认为,这个辩论议案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的牛津学生,也代表不了这个国家青年的想法。“我确信,如果战争明天爆发,大学生会成群结伴地到征兵办公室,就像当年他们的父辈那样。” 但是,牛津辩论社当时依旧受到了各种舆论的谴责与压力。英国甚至因此事而被当时的德、意两国嘲讽。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牛津征兵处贴出了公告。预估满足征兵条件只有3000人, 然而其中最终报名人数居然达到了2632人(几乎满足条件的都报名了)。
有位老师回忆起,当时他的两位学生在参军后向他告别。那两个学生都表示,“拒绝为国王与国家而战”的提案投票时如果他们在场,他们同样会选择赞成。“我依然不是为了国王和国家而去战斗。”
国家的伟大,并非得做到永远正确,也不是必须所有人民都高尚睿智,而是有一种精神能一直被一部分人忠实地传承。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天下为主,君为客。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宋太祖引用五代后蜀国主孟昶的话,后来刻在宋代各地官府前。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末知识分子黄宗羲在《原君》中提出的。明末江南知识分子原本明明不喜欢朝廷,天天骂,却在清兵南下时为了朝廷而抵抗至死。但实际上,人家并不是为了国家与朝廷,而是一种叫“天下”的价值。正所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王和国家,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捍卫的东西。
爱因斯坦在《主权的限制》中,第一句话就提到:国家因人而存在,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如果我真爱我的国,我会爱其中具体的一个个国民,爱脚下的土地,爱一种凝聚在一起的价值观,而不是爱一个虚幻的口号,爱一个统治者。我如果爱我的国,我首先必须先爱好我自己(自己都不在了谈爱国不觉得虚幻?),接着是我的伴侣孩子父母(有小家才有大家),我会在我平凡的小人物岗位上扮演好我的角色,我好,小家好,才能大家好。
长林世子本来可以不死,导演为了剧情需要,硬生生的拉扯出个北境战犯,世子觉得只有自己出马才能挽救大梁(大梁偌大国家真的少了长林世子就没谁可以出兵北境?),危难时刻他只想到了弟弟、父亲、国家,最后如其所愿光荣牺牲,这就是典型的完全没有自我全是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太反人性。
这种精神从一个有三百万受众,粉丝无数的电视剧传导出来,实在可怕。为让你清醒,我顶着被粉丝骂的风险,还是呕心沥血的写了这个剧评。
我们已经不是一个:为了让谁活下来就需要牺牲自己去死的年代。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会让对方的生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不管对方是伴侣、是父母还是孩子(长林世子死后,他妻儿怎么办?)。
倘若你处在长林世子一样的处境下,你愿意为国捐躯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