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我儿子去衡水上高中去了,三周才让探望一次。9月份把儿子送进衡中,交代的话没来得及说完,就被儿子连哄带推地送出了校门,整整一周失去了联系。衡中的管理出了名的严格,学校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儿子他能行吗?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一点也不错。一周之后,终于盼来了儿子的电话,但用了寥寥几句话就打发了我这个苦命的娘:“我很好,放心,完全适应,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很累,但是也很充实。在这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学习,因为只能学习。好了,挂了啊!”我还没反应过来,那边就断了线。这孩子,翅膀还没长硬就想离巢了。
儿子不以之为苦,反而觉得充实而快乐,那就好。但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成绩,还是让我萌发了和他深谈一次的打算。感觉充实,自己觉得努力了,成绩不见起色,可见还是不够努力。
看着儿子,强装稳重但还是有点年轻的浅显,貌似成熟但还是掩饰不住的幼稚,这就是他的青春,这就是他的芳华,正值一生最佳奋斗时,我羡慕得很。回顾我的高中岁月,当初我也年轻过,也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如果当时的我怎样怎样,是不是会有个不一样的芳华?
记得那次,我和儿子看清华大学的宣传片《无问西东》,感动得一边用纸巾擦着稀里哗啦的眼泪,一边说:“若有来生,必上清华。”像内心的宣誓,又像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一种不甘。那一群大师,蓝衣布衫,飘然行走,在我心中是那么雅然超俗,神圣而高大,勾起了我的无限向往。吴岭澜在清华受到校长点拨,听了泰戈尔的演讲,走出了迷茫,解开了心结,选择了人生走向。谁都会有人生大迷茫的时刻,若能在那个时候,有一群那样的大师和朋友,指点迷津,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芳华,进而有不同的人生?
再读余秋雨的《北大授课》,看见学生和他之间的闪问闪答,坐而论道,能在文化王国高谈阔论,恣意享受,让我羡慕嫉妒恨,又咬牙切齿地发出:“若有来生,必上北大。”
不管是清华和北大,我一再二,再而三地迸发出“若有来生,我会怎么怎么样”这些话来,可见我,对我的芳华,我是多么地不满足,不够倾情,不够淋漓,不够真实,不够追随内心。
我的高中,不知别人怎样,那个时候我年龄虽然快成人,但回想起来,实在懵懂无知得很。学习不知为啥学得好,只记得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喜欢得很,我也由此嘚瑟得很。只记得在校园里晃来晃去,追求叛逆,追求标新立异,追求个性。有几个男孩子表明对我爱恋,虽然我不敢早恋,但是内心还是美滋滋地。记得那个时候,心是飘着的,脚步也是飘着的,整个人都是飘着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人生走向、个体价值、精神追求等这些词汇都不在我的所知范畴之内。
文理分班,我执意要待在理科班,只是因为物理化学这两门课,我刚刚弄明白些,成绩正在蒸蒸日上,在成绩的刺激下,我就想搞得再明白些。当年的恩师,杨同强老师,看出了我在文科方面的大潜力,顶住我的执拗,力劝我进了文班。我暗恨了恩师若干年,直到今天,当我快乐于文字创作,享受文化里一个个的精彩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恩师是对的。
那时的文科,就是语数外历史政治,奇了怪了,我学习起来的确不是很费力,数学150分满分,我总是能轻轻松松地考到140分左右。我的数学老师张永厚老师,逻辑思维非常清晰,数学题让他讲得不像数学题,倒更像在剖析一件艺术品,充满趣味。他喜欢男生,不喜欢女生。男生再调皮捣蛋,他也喜欢,常常把男生带到他的家里去吃饭,都混成了哥们,我们女生很不忿,他不愿搭理女生,从不正眼看我们,就是看了,也是有点不屑。严重的重男轻女。我是唯一一个到他家吃过饭的女生。很多年后,和恩师坐在一起,提起往事,老师哈哈大笑点头承认:“的确,有那么一点重男轻女,你也的确是我唯一看重的女学生呢。”高考的时候,数学我考了138分,算是高分。
语文本应该是我的强项,我酷爱阅读。从小学起,村里附近供销社能买到的小人书都被我收入囊中,视为珍宝,不舍得外借,别的孩子非要借看,那一定是需要拿书给我换看才可以。好不容易攒下的零花钱,也全都用来订了各种儿童读物《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童话大王》,这些书都是我们那一代人最初文学的记忆,就是这些小人书和杂志丰富了我的童年,给我的想象装上了翅膀,也激发了我对文学艺术的无限热爱,热爱到读书可以读到树杈上去,也可以读到小河流水弯弯处。读书融并了我的小儿天性,也渗透到了我的血肉,筋脉相连,化二为一。这种阅读的挚爱一直到初中、穿越高中、贯通大学到现在,成了我一生的习好。但我的高考,语文却成了拉分项。少小狂妄,以为读了几本书,能写几篇可以看的文章,就颇为洋洋自得,自以为多少有点文学造诣。殊不知,当时的我,头是大的,脚是轻的,底盘完全是虚空的。语文110多分的成绩,给了我重重一棒,也没有让我完全警醒,依然漂浮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
英语的学习,是个传奇。初中时候,因为不喜欢英语老师,英语几乎白纸交卷,学得一塌糊涂。高中时幸运得很,有幸遇见英语老师崔守龙,幽默是他一大特点,他酷爱样板戏,小二黑、红灯记,用它们活跃了英语课堂,也打开了我英语学习的兴趣之门。那时,我听课,听得倒是很热闹。仰着脸傻乎乎地看着老师,听着笑着,开心过着英语课堂的每一分钟。下课了,回头想想啥也没有留下。考试了,英语还是不及格。可能就是因为我英语不及格,我被老师选中做了英语课代表。同时也发现,和我名次不相上下的同学,英语竟然比我高出了30多分。我开始关注英语,细心去观察那些英语学习好的同学,结果让我发现了新大陆,人家上课在听热闹的同时,还在记笔记。我恍然大悟,开始学着记笔记,才发现需要学的东西是这么多,英语知识点是这么琐碎而细微。不仅记下了笔记,我还知道,把知识点记到本子上,还不够,还需要记到脑子里,每天早上的晨读,我都会挤出一点时间来背笔记,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英语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英语高考考了138分,也算是高分。
实际上,我的英语不能算好,听力和口语非常不好,单词我认识,但我要是读出来,谁也不认识了。同样,老师读出来的单词我不知道是啥,但只要写出来,我一认一个准。我的词汇量极大,不过都是眼睛认识,耳朵和嘴巴都不认识哦。
即使这样,我还是一冲动️报了英语方向,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英语课代表。当我读到余秋雨《霜冷长河》里他说道,他和另外两个同学报志愿,是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走哪个方向,报哪个学校的时候,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青春的年少鲁莽,看来不是只有我,连我最为崇拜的秋雨老师也是如此,顿觉不再孤单。我内心深处爱的不是英语,但却走上了英语这条不归路,都说冲动是魔鬼,我一生事业的成败,这个魔鬼看来要负全责。
以前的高考报志愿是盲报,先估成绩,然后根据估分再报志愿。没有懂行的人指导,到估分的时候,年少气盛的我反而怯了几分,生生低估了60多分,以为自己刚过了重点线,勉强报了一个吉林大学,当看到真实成绩的时候,惊诧得差点晕倒,从而我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吉林大学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实力也很雄厚,但年少狂妄的我,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生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再次受到重重创击。入校我的英语成绩班级最高,但实在是个英语最差的学生,听不懂课,完全听不懂课,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试过才会知道其中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不忍回顾。英语学习我没有丝毫天赋,生生通过打拼杀下了一条血路。练听力,没有章法,只知道拼命地听,因为分不清是俄语台还是英语台,差点听坏了耳朵,也没有练出多大的效果。练发音,从熟知的单词一个一个练起,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让我榨汁一样给榨出来,全部用来纠音,所有的同学逮着谁是谁,随时随地都成了我的老师。用了蛮荒之力,英语终于不再又聋又哑,但也只是凑乎,远远达不到我心中的标准。只能这样了,已经使出最大力气了。英语就是我心头的蝇子血,在心尖尖处,却怎么都爱不起来。
大学四年,现在回忆起来,有关专业课的学习留下的记忆并不多,常常在脑海里翻腾出来的反而是哲学大师炳正、孙正聿先生等人的堂堂爆满、座无虚席的讲座,著名诗人余光中有关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忘不掉的还有大学图书馆里恣意阅读的酣畅和考试月的时候寝室里拉上帐幔我饱读各色小说的痛快。
大学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不管你学了还是没学,努力了还是没努力,时间都不会把你留在昨天。毕业的时候试图扭转乾坤,想永远脱离英语魔爪。看到长春东北亚经贸新闻报社在面向中文系学生招聘,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猛之气,前去一试,30分钟内一篇命题作文,让我20分钟不到拿下,洋洋洒洒几千字,完美交卷,考官立马招我入见,录用协议不到一秒签订,并要求我即可到报社实习,并有高薪伺候。实习期一篇《印巴徘徊在大战边缘》位列国际版头条,深得社长器重,直接破格升职为国际版主要负责人,成为主编。正在如鱼得水,摩拳擦掌,打算大展身手的时候,远在河南的父母亲一声召唤,让我不得不忍痛抛弃这一切,回归到父母身边,最终还是来到了河南理工大学,当上了英语老师,英语,成了我难以摆脱的魔咒。
给我儿子话说到这里,不知道儿子能参透多少。不管我的今天如何,我对我的今天是非常不满意的。我不满意的根儿,是在我年过40之后的今天发现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但却来的有些晚。曾国藩说过:“毁一个人只需两件事:懒和傲。”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洋洋自得以为这和自己无关的时候,却一细思,极恐。这两大致命弱点我都有,不仅有,从芳华到现在一直都有,并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我不仅懒惰而且是个骄傲甚至自负的人。芳华时期的懒惰和不努力,让我的今天,非常不心甘,留下遗憾无数,不时地冒出来那么一句:“如果我当初怎么怎么样,我今天就一定会不怎么样。”而当时芳华时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周边的人给了那么一点小小的欣赏,让我无限膨胀,引发了我的自我小满足,直接导致了我的虚浮和不踏实。更加可怕的是,我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进行过内心的拷问,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去干什么。无数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看错了路标,而选择了错误的人生走向。人生走向的迷失,需要多少年的岁月和多少努力去弥补,都无济于事,后期的挣扎只能是徒劳。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只能往前不能退后。下一辈子也只是我们梦中的乌托邦,不可能有下辈子了,又哪来的芳华重现。但我们有下一代,看着新一代人的青春无畏,羡慕之余,不想让他们把我失败的路程再次走过,可我的现身说法,不知是否能拯救他们的芳华?不知他们是否能明白,为了追梦,昨天的努力,可能暂时没答案,但终有一天,所吃过的苦,所受过的罪,所作出的付出,都会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有个交代。
做个追梦人,做个不遗余力的追梦人,不负芳华不负卿,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