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时节,就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作《清明》。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这首诗因应了中国人清明扫墓的习俗,意境淡淡地,却与人心相映,形成了共鸣吧!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为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前一天叫寒食节,与清明这一天共同构成了一个以扫墓、祭祀先人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作为一个承载中国人民传统记忆的节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具有相当的分量。清明期间,人们不仅为先人扫墓,各大学校、院所等单位也经常组织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前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成为法定假还要从民国开始,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建国后国家在强调破旧立新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足够的重视,清明节没有假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重拾中国记忆,部分有识之士及其政协委员呼吁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假日。终于,2008年的4月4日成为了第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假日的清明节。
清明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其主旨自然不是为了因为人们工作太累了,多休息一天,或者让商家多卖点东西,虽然客观上可以有这些效果。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纪念意义和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为了便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扫墓、祭祀先人等。
清明节扫墓、祭祀先人,当为正题!
遗憾的是,有些人清明节的假放了,扫墓、祭祀先人的时间有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却没有了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或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或满足于现实的生活中柴米油盐,全忘了没有自己长眠于地下的父母及先祖,哪有自己的今天!甚至放言,上坟不过是迷信罢了,一切皆为幻觉,没用!现在做什么,长眠于地下的人如何有知呢?
吾闻之,一声叹息!
清明节之设,人们又何尝不知们与先人阴阴两隔、无法晤面呢?但人为感情动物,中国人更以“孝”文化作为传统,清明扫墓、祭祀先人乃是中国人“孝”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体现着“感恩”的精神,这是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品质,甚至影响着人未来的发展!怎么能以一个“没用”而弃之若履呢?
清明节体现着中国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文化是最没用的东西,但人之为人,不就是因为人可以做很多动物做不了的没用的东西吗?
清明,中国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