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离开两年后又重新开始上班了。碰到有些朋友会问我,“咦,你怎么又回去工作了?以为你退休了呢。”
好吧,确实还没到退休的时候。而且即便有一天,到了可以领退休金的年龄,也不等于就不工作了。
最近有位朋友送了我一本书,是一位从事教练与领导力培训的日本人榎本英刚(Enomoto Hidetake)写的《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书名就很有启发性。大家一般都是说要找工作,或者是做工作,提出“创造”这个词,确实发人深省。另外,他还把“正在做的重要的事情”定义为工作。所以工作也不止是“上班”。
作者年幼的时候因为父亲一提到工作就很不开心,想到自己长大了不得不面对要去工作这一现实,就很抑郁。后来步入社会后就萌发出要对“工作”进行探究,针对“我们是如何看待工作的”这一课题,盘点人们的“工作观”。
他在书中提到了他所看到的比较普遍的四种“工作观”,并且建议大家换个视角去看这四种观点:
1)工作就是“谋生手段” - 如果说在过去的物质时代,人们确实要为了谋生而工作,在当下的心灵时代,工作就可以成为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且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通过探索生命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要回答“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如果问你“为什么做这个工作”,除了赚钱养家糊口之外,我们还有怎样的答案?
2)工作就是“忍耐自己不喜欢的事” - 为什么不能将自己“想做的事”变为工作呢?关注自己的“纯粹意愿”,不要压抑或者忽视小的意愿,而要滋养并让它慢慢长大。“纯粹意愿”的产生,常常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顺其探索下去,我们就能找到应该完成的事业,也就是有意义的工作。
“纯粹意愿”是完全自然涌现出来的,没有理由,也没有目的,就是想做且做了会感到开心的事。很多时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给自己很多不得不做的事,而渐渐不再关心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甚至也说不出自己喜欢做什么了。这时不妨从小事开始,从小时候的事想起,“先拧松内心的水龙头”。
3)工作就是“适应既有的职位” - 很多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按组织的要求去做就好。有没有想过可以去“创造适应自己的工作”?书中有一个概念我很喜欢,叫做“创职”。“创业”是从创造出一家公司来,而“创职”则是在已有的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造出自己定义的内容。
其实很多公司都强调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带着“创职”的热情和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人,一定可以做得特别出色。
4)工作就是“同时只能有一份工作” - 如果把“可获得收入”和“无法获得收入”放在一个维度,而“想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放在另一个维度,就可以画出一个2x2的矩阵。理想状态当然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还能拿钱。但可能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在从事“有收入但并不是特别想做的事”。这时做个斜杠职场人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向理想象限靠拢。
“当你强烈地希望得到什么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书中引用的这句话是我很有共鸣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多和别人探讨并发掘内心的真实想法,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且鼓足勇气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