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写作可以疗愈;有人说,写作可以赚钱;也有人说,写作是为了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各个网络平台上充斥着要读书、写作、要实现自我、要逃离舒适区的口号,而这些呼声和口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罩在很多人的头上。这张网,加速了许许多多人的知识焦虑。
那么我,为什么要在年近40这个时候,突然萌生出读书和写作的欲望呢?
一.少年时期的文艺梦
如果我说,我是因为心中那个小女孩时期就萌生出的文艺青年梦,会不会有人笑我太傻太天真?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心里想了很久,反反复复斟酌过很多遍。从小到大,我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折,学业上四平八稳,做人中规中矩,一路走来,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似乎一直都忙碌着,充实着,痛并快乐着。然而时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我指尖溜走了:孩子渐渐长大了,他渴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空间;工作上,有过波折,但现在也进入了平顺期,虽发不了大财却也没有太大的担忧;父母家人身体健康,父母还能尽他们的能力帮忙负责接孩子放学。而我,当我突然能放慢脚步的时候,却恍然惊觉,原来自己已经快要走到这个四十不惑的大门口了。
也许因为自己太过于平庸的前半生,我的内心里还是有些许不甘,所以,重新捧起书本,阅读别人的故事,也是为了弥补自己这些年太过于苍白的人生吧。通过读书,思考,先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接着放空心灵,然后盘点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充盈自己的心,梳理自己的感悟,让我不至于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到空虚和迷失。
二.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直以来,我觉得最骄傲的事情,不是当初顺利考上大学,不是工作中做出过怎样的成绩,也不是顺风顺水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而是我培养了孩子自律的生活作息和酷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孩子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作息时间,坚持每晚八点半按时睡觉,并且是他独立睡觉。这个习惯坚持到现在,已经是第8个年头了。除了极为特殊情况,比如在火车上,或者偶尔去医院看急诊,几乎是每天都遵守这个时间上床,从未间断过。现在孩子已经小学六年级了,这个习惯继续保持着(当然因为现在已经大一些了,睡觉时间放宽到8:40了)。严格遵守这样近似变态的作息时间,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了孩子对时间的掌控力,他现在已经不需要靠所谓的意志力去管控自己的睡眠和起床时间了,因为生物钟已经形成了,我们称他为“家里的活闹钟”。
至于读书,在他一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读儿歌了,3岁左右开始读绘本,到现在他已经是书不离手,乐在其中。一天不让他读书,他就浑身难受,饭可以不吃,书却不能不读。
从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对阅读狂热的爱,看到了自律带给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把孩子抚养长大,而反过来,孩子又用他那种对阅读深深的喜爱,以及那种沉浸式的专注力感染了我。
我反思自己这些年,自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虽然也陆续买书,屯书,翻书,但是真的很少有书是我彻彻底底认真看完了的。我开始重新捧起书架上那些闲置的、甚至落着灰尘的书,开始找回久违了的那种跟文字碰撞的感觉。
读书,然后试着思考,接着练习写作,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短期目标。为自己,也为了孩子。我想重新燃气心中那个对阅读和写作的一丝微弱的小火苗,和我的孩子并肩成长。我不想在孩子问我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的时候,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希望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他也可以很骄傲地对着他的朋友介绍说:“瞧,这是我妈,她就是个活字典!”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