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生在旧社会的农村,家庭条件虽不算殷实,不过好在姥爷会木工这一手艺,所以总体还过得去。
可能是受旧思想的影响吧,母亲在三四岁时,就开始裹脚了。值得庆幸的是,没多久,新的思想潮席卷大江南北,妇女裹脚被彻底废除了,从此母亲再也不用受这裹脚之痛了。
母亲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自然而然的,母亲从小就肩负起了照看弟弟妹妹的重任,再加上当时学校以私熟为主,所以,母亲没有上过学,这也成了母亲终生的遗憾。
俗话说的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母亲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比父亲大三岁,成婚时我的父亲刚满十五周岁,正在县城读初小。
对于这门婚事,父亲当时并不同意,一是自己年龄尚小,况且正在上学;二是母亲不识字,与自己的择偶标准相去甚远;三是几年的求学生涯使父亲的眼界大开,私下里对自己的未来早做了规划,现在要自己早早地结婚,岂不是要断送己的美好未来。
为此,父亲心有不甘,私下里偷偷哭了好几次,甚至是一气之下留在学校不回家。然而,对于一个刚刚十五岁的学生来说,与家人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在没了经济支撑的情况下,父亲饥饿难耐终于回到了家。
父亲同意这门婚事,最关键的还是爷爷讲了一句话,大致内容是:家里再也供不起父亲上学了,不过,如果父亲同意了这门婚事,则女方同意资助,让父亲继续完成学业。为了能够继续上学,父亲屈一服了。
虽然父亲和母亲婚前并不相识,也没有感情基础,但这并不妨碍父母的相亲相爱。母亲自小家教很严,再加上温柔善良的性格,善解人意的胸襟,和对爷爷奶奶的顺从,对小姑的细心包容,父亲无不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再者,父亲原本就是一个书生气强,性格憨厚、直率之人,极容易相处,所以,没多久,父亲就习惯了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在娴暇时会教母亲认一些简单的汉字,和一些简单的算数;而母亲则用自己的嫁妆钱,亲手为父亲做了一身中山装,自此,父亲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体面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