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场现状
电商新兴领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建立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网购网民主体成熟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便利的网购行为已经逐步渗透至千家万户。
中国网购网民数量与渗透率参考 -
移动端占据主要流量,成为网购的主要入口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消费行为迅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电商用户高速增长,电商平台用户触达能力向移动端加速拓展。
中国网上零售/移动网购占比参考
移动端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网上零售渠道,移动网购也同时向商家提供了更多触达客户、提升转化的机会,对未来网上零售市场格局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
B2C市场持续引领电商主流
B2C市场的交易规模虽时有波动,但仍作为当下电商市场主体缓步发展。
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参考
时逢春夏交季,是服装服饰、3C家电产品的网上热销季。大型电商促销活动:「4.18」、「4.23」、「5.20」、「6.18」,使服装服饰、3C家电、出版图书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网络零售在国内经济面对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下,提振了疲软的消费市场,并保持增长趋势。 -
移动电商巨头已控制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在电商行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天猫+淘宝、京东、唯品会延续PC端优势,在移动端亦处于领先地位。
已进入发展成熟期的网上零售市场,在增速持续放缓的态势下,电商巨头为谋求远期、持续的增长态势,并维持稳定的市场地位,正在酝酿新一轮线上零售模式的进阶。
中国移动网购市场交易份额参考 -
综合电商下的多种电商类型仍有丰富的发展空间
移动购物活跃用户规模参考
2. 市场分析
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接受程度普遍较高的80/90后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消费者,其群体特有的属性也相应地引导着电商平台向规范化和多元化发展。
在新世代消费群体的影响下,电商平台操作流程逐渐规范化,品类市场不断拓宽,购物体验持续增强,生态更加活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商企业间将会出现兼并、合作、重组等态势,形成行业巨头与新兴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同时,由于大数据对用户定性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战火也将延烧至社交乃至更多领域。
总体而言,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移动电商平台逐渐成为普通民众购物首选;面对电商巨头趋于垄断市场的局面,仍不断有深耕特定领域的移动电商平台萌芽;对于日渐成熟的移动电商市场,核心突破口已向服务偏移,如何围绕用户在消费体验、消费决策等领域发挥价值成为关键。
SWOT分析
站在小众移动电商平台的角度,结合当下市场进行分析如下:
-
Strengths
基础功能、结构、框架等已有成熟完善的案例,发展路线也有大量经验教训可供参考,可节省大量资源用于其他突围点,便于产品快速成型闯入市场;
初期整体较为轻量化,体验成本低,便于推广;
初期用户量少,关注度低,便于试错和快速迭代;
有限的用户量一定程度上反而便于运营和管理,也便于精选用户建立粉丝群收集优质反馈,实现精细化运营;
由于尚未真正意义上进入广大公众视野,适合先在小范围内做精做细再大范围推广,便于塑造品牌形象; -
Weaknesses
由于企业实力不同,可能出现因资源欠缺导致在产品的逻辑、流程、UI等方面设计较粗糙、缺少广告投放而难以启动、供货或采购渠道有限、服务体验不佳(客服响应慢、物流效率低、仓储不善等)、缺少信任背书影响IP孵化等问题;
初期流量少,通过数据采集和意见反馈进行迭代可能不及时,影响产品进一步完善;
初期曝光度和影响力都较低,也导致商户、KOL入驻成本高;
初期可能面临流量难以变现的问题,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
Opportunities
电商巨头以综合类为主,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部分特定领域有待完善,适合垂直电商平台切入;
部分大平台移动端存在过于功能繁冗的问题,过于全面但不够精准,适合小而美的电商平台切入;
虽然在商品覆盖上电商行业已趋于成熟,但在用户体验上还有巨大的空间有待探索。由于用户构成复杂难以定位和投其所好,仍有大量能获取流量的创新性的功能、设计、营销模式等有待被发掘和利用; -
Threats
资源垄断:由于平台体量劣势,各类资源都有被巨头劫持的风险,如商品、用户、人力、商户、KOL等;
收购兼并:由于市场格局已初具规模,小众电商平台在获取流量的同时也时刻都有被大平台收购兼并的可能;
相关法规:诸如跨境电商涉及海关政策、食品电商涉及食品安全、医药电商涉及医疗保障,部分电商平台因其特殊性需同有关部门有所联系,严守界限谨慎运营才能保证平台长久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