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点续传/
刚上大学,每天都用借阅证去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蹭一个小时网。那时候,海大不管是电脑还是网络,都烂得一塌糊涂,一首三四兆的mp3音乐,要下好几分钟。这还不是最气人的,最气人的是有时候下个几十兆的东西,在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突然不动了。关了吧,就得重下,在借阅证剩下的上机时长内肯定下不完,不关吧,它大概率也是不会再动,于是就很焦躁。想想我的大学时光,有不少时间是浪费在了这里。
大一寒假,回家路过济南,我大姐当时在山大信息学院读研,就去她实验室待了几天,看到她开了一款叫Bitcomet的软件在51BT上下东西。离开实验室时,我瞅了一眼,才下了一半,我就问她,电脑晚上不关机吗?她说关啊,那个下载是可以断点续传的。断点续传,这个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却在当时深深地触动了我。说得泛一点,它可以让你过往的努力和付出都不白费。扯远点,在文字发明之前,一个部落的经验、智慧和文明常常因为部落自身的消亡而不能续传,后人不得不重新去摸索、去做一些重复发明。
/注意力也需要断点续传/
从大一那个寒假到现在已经是十四年了,这期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从博客到微博、从视频到短视频、从阅读到碎片化阅读,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正在被无限切割。我们越来越忙,越来越浮躁,下班时间也经常被“拉个微信群”的临时工作时间所占据。我们对很多知识都懂一点,看上去什么都懂,但是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精通。
每当有自己越来越浮躁的痛苦,我都会想起“断点续传”这四个字。断点续传和碎片化阅读之类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断点续传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大的、整体的任务,而碎片化阅读却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完成了很多零碎的任务。当然,要做到断点续传,需要思想、方法、环境、工具各方面的支撑,而环境、工具这些客观支撑目前还都很不好。
/断点续传需要有一个整体蓝图/
把一个大的任务,切割成很多小任务,然后分别完成小任务,最后再将小任务合并成大任务。这种总分总的结构,是实现注意力断点续传的重要原则。所以,做一件较大的事情之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计划,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小任务都约束在大的目标之下。之所以阅读再多的新闻都不能替代读书,就是图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东西,而把很多类似的图书集合起来又可以形成主题阅读。而我们平时看新闻、阅读朋友圈等,是几乎完全随机的,出现什么看什么,最终导致注意力的断点是有了,但是并不能续传,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体系七零八乱,一盘散沙。
在完成一件任务甚至认真阅读一本书时,我都喜欢用思维导图来展现(思维导图和目录的区别与联系我以前写过,此处不赘述),每完成一项,画一个√标记。
/断点续传需要断点被工具记忆/
互联网出现之前,注意力并未被切割得像现在一样七零八乱,但即使在那时,人们还是希望断点被记忆,所以,人们发明了书签。书签这类东西,就表明了断点不应该由大脑来记忆,而应该借助外在的工具,因为记忆断点会额外增加大脑的负担,并且大脑也不可靠。现在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断点记忆,例如打开微信聊天窗口,会在右侧出现“n条新消息”的提示,打开今日头条刷资讯会出现“刚才你阅读到这里”的提示。Kindle、印象笔记、幕布、嘀嗒清单等断点设计的都很好,但是还有很多APP的断点设计的并不好,这也是我经常吐槽的地方。一个好的断点应该做到:
1.多终端同步。人们处理一件任务,往往会在电脑、平板、手机、网页等不同终端处理,这时候不应该让我们人工去找其他设备上的断点。在kindle中,不管是商城购买的还是通过邮箱发送的图书,你的阅读位置始终记录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不管是用kindle硬件还是用kindle app,打开时,都自动跳到你的最远阅读位置。如果因为断网等,两个设备上的阅读进度不一致,那么会提示你“你最远阅读到……处,是否现在跳转”。
2.多任务分别记录断点。打开酷狗等音乐播放器,会自动跳到上次听的歌曲的某一位置,但是你如果用它来听音频课程,就很痛苦了。假设你在上面听一个50分钟的音频课程,听到32分钟,就忙别的去了,然后后来你用酷狗来听别的音乐,那么音频课程的断点就被丢掉了。但是,kindle对待图书的方式就不是如此(当然它是基于图书阅读需要较长时间,而搜狗认为音乐需要较短时间),kindle为每一本图书都记录了最远阅读位置。
3.可以人工设置断点。kindle不仅记录你的最远阅读位置这一自动书签,而且你还可以手动加书签,并且可以加高亮加批注,这些都可以作为你的断点。并且,点击任何一个,可以跳回到原始环境中。在微信聊天中,你就不能把某一条对话标记为书签,你只可以收藏,但是收藏了的东西无法链接到原始环境,从而就失去了很多意义。
/注意力断点设置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重塑当时的场景,并让前功不弃/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注意力设置断点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重塑设置断点时候的场景,微信对话的收藏因为回不到原对话,所以不是一种特别理想的断点,没法取代书签。并且,微信在很多时候还容易让前功尽弃:比如,我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对某一条不感兴趣,并不能直接屏蔽掉,而只能彻底屏蔽掉作者,再次刷的时候,这条不感兴趣的信息还是总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这种重复出现,就是对过去的努力未能做到断点续传。再比如,微信聊天记录并不能清理某一日的记录,也不能清理某一日之前的记录,这就导致当群信息特别多的时候,没法从头开始一天一天地处理消息,也就是不能断点续传地去处理聊天信息。
/如果允许,去零存整比断点续传会更好/
是不是利用各种工具设置一个断点,便一定能保证注意力的续传呢?当然不是。实际上,不管是阅读还是其他任务,注意力的恢复至少需要一分钟,而如果是演算数学题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就是不管采用什么系统,对断点的设置如何到位,大脑恢复本身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置于安静的环境中,不把时间切碎。并且,断点设置之后,到再次恢复续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就像你用迅雷下载文件下载到一半,过了三年再接着下载,早连不到服务器了,读一本书读到一半,几年之后接着读,前边估计也忘差不多了。此时,不管你设置的书签多么精准,都没用 ,大脑已经很难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还原了。
/能专注就专注,能突击就突击吧/
用点较大的气力,专注、突击地去完成,在很多时候会比细水长流效果更好。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冲便器的水压大了比水压小了其实会省好多水。并且,如果是学习一种技能等,突击学会,之后所有的外部刺激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但是如果没有一开始突击得来的基础,那么之后的各种巩固机会其实是浪费掉了。举个例子:如果你突击学通了英语,每次看到英文文章和句子,都是一次练习的机会。而如果没有一开始的突击,压根儿看不懂,那么每次看到英文文章时都会在迷茫中选择了无视,这其实是把很多练习机会白白浪费掉了。真如圣经中说的巴不得或冷火热也不要不冷不热,一张一弛地学习效果远好于所谓的细水长流,请问真正一天只记几个单词的人,有几个最后英语学好了的?(但是很多工作后的人现实是不允许集中学习的)。
从这个角度看,最好的注意力断点续传,就是不要设置断点,尽量一次性突击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