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荣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可见“知”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家长的家庭教育而言,教育孩子也要有“三知”:知道育儿取向、知道孩子的心理、知道与儿沟通。
知道育儿取向
对于现代父母而言,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很关键。现在的父母容易陷入攀比的误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钢琴很厉害,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钢琴演奏技能能超越别人;见到别人家孩子舞蹈引来阵阵喝彩,又想把孩子送到舞蹈培训机构强化训练;听说隔壁邻居家的孩子美术获奖了,又想让孩子去学美术;同学的孩子去了某重点学校,家长又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将孩子送到补习机构!家长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待孩子处处高人一筹,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可以看出,很多家长是没有明确的育儿取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别人做参照,在这种比较下,家长常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做对比,结果越比越痛苦,父母觉得没有面子,孩子觉得学习生活都太累,没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因此,很多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父母的育儿取向上。
在这一点上,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家教方面就跳出了“科举考试”的束缚,他曾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作为曾家的长子,长兄如父,所以特别关注弟弟们的学业,可曾国藩并没有强制弟弟们将科名做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当诸弟科考数度不利时,曾国藩果断地对他们说:科举之事误人太多,年岁不小了,不要再一天到晚在为考试读书,要专心读那些有用的先辈大家之文。他告诉诸弟,千万不要以为人生只有做官才是正途,才能光宗耀祖,做一个好人远比做一个大官强。对于两个儿子,曾国藩也不要他们从科考中求出路。在儿子们成年之后,他请了两个英国传教士来家教他们学英文。这在当时,极为罕见。正是曾国藩这种开明的远见,他的子弟才没有把太多的宝贵光阴浪费在八股文、试帖诗中,从而求得真才实学。这才有后来得力的军事帮手和能够说洋话识洋文的外交家的出现。
曾国藩之所以让弟弟与儿子都放弃科考功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藩知道弟弟与儿子都不适合科考,一味追求功名,只会耽误他们一生!在望子成龙之风盛行的当今,很多父母依旧把分数当成是孩子的标杆,把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作为追求,孩子的成长岁月里只剩下分数与名校,这类孩子能走得远吗?即使实现了,一些孩子同样迷失在大学自由的校园里!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知道孩子的心理
育儿是心灵的艺术,作为父母,唯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在播放一个婴儿被弃的新闻事件,有一个十岁的儿子问他的爸爸:“在广州,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孩子的父亲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很高兴看到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儿子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广东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中国一年又多少呢?
最后,孩子的父亲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儿子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被遗弃。
于是,父亲仔细考虑了一下儿子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去“猜”孩子心事。前些日子,儿子突然告诉我想回老家和表哥一起读书,开始我以为是他想表哥了,我告诉他期末考试完了就可以回湖南老家,就可以见到表哥了。儿子听了我的回答,默不作声,只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告诉我没有“猜透”他的心事。后来经过不断的沟通,才知道因为在教室里叫喊,被老师打了手心,从来没有挨打的儿子哪里受得了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惩罚,所以才有了回老家读书的想法!后来经过信心的疏导以及与老师的沟通,儿子才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育儿就如同医生看病,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去了解孩子,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教育才会产生影响。
知道与儿沟通
教育的艺术,离不开沟通的艺术,与儿沟通,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共鸣。随着第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孩子不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他们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孩子之间也就有争吵。比如做弟弟的可能会抱怨自己的玩具没有哥哥的那么多,自然就会向爸爸妈妈哭诉,这个时候,为人父母的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作为父母,如果只是简单的制止孩子的抱怨,或者解释哥哥年长,所以玩具自然多一点,这样的沟通是无济于事的!事实上,孩子真正关心的不是玩具的多少,而是他们和父母关系的深度,关心父母是否像爱哥哥一样爱自己,心里在琢磨父母是不是一个“歪骨头”。作为父母的你,只需要紧紧的拥抱孩子,并且对他说:“你担心我爱你是不是跟爱他那样多?”只需这样,就可以化解一段无休止的争论,孩子关系的是父母对他的态度!
其实大人也一样,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因为工资比别人少了50块钱,心中抑郁寡欢,他们关心的不是少了50块钱,而是关系学校领导对于他的态度!
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其它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很遗憾,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如同一个警察,当孩子抱怨、生气、或者情绪低落时,首先想到的是了解事情的真相,结果非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反而让孩子心生抗拒,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抱怨孩子越来越难沟通的原因。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其次才是帮助性的指导!
一个父母如果能做好这“三知”,那么这样的父母就是一个智慧型家长,有智慧的家长,自然能培育出有魅力的孩子!为人父母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的育儿期望合理吗?二是我了解孩子的心理吗?三是我与孩子的沟通有效吗?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是一个“三知”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