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幼稚着我的幼稚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贝尔纳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如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时间被极度挤压的时代,阅读好书,学习知识,尽快地掌握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和书本打了半辈子交道,真真正正认真去读的书倒没有几本,也就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十几年的学生时代,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几乎是天天和书本亲密接触,但正儿八经写起文章来,常常不是理屈词穷,就是捉襟见肘。究起根本原因,关键还是阅读不得法。
有资料显示,世界上超过1200个亿万富翁都热爱阅读: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俞敏洪一年就能读完600本;马云立志要读完10000本书,而造火箭的马斯克每天读不同学科的2本书,阅读量是常人的60倍!
他们也不是神,他们都是大忙人,还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这么些书,一定是有方法的。
前段时间,在十点读书上断断续续听过一本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零零星星知道了一些有关这本书的一些皮毛,多多少少掌握了一点儿阅读技巧。
这次有幸参加卡总的书评课,才有机会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又细细翻看了一遍。仅仅是一遍,我就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读书一定是要有方法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写的,据说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当年就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作者本人,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也都是个传奇人物。
这本书共分为四篇二十一章,分别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最终目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阅读一本书的具体方法。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第三篇。在这一篇里,作者讲述了不同类型的图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书中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并对这些阅读方法一一做了详尽的介绍。
从作者清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书籍,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最有意思的是,对于阅读想象文学,书中要求读者一定要尽量快地把全书看完,而不要将故事情节分割得太厉害。否则,将掌握不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也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想法和感觉。
平日里的我,看书从来都是随心所欲。有时候,一个故事情节还没看完,因为忙手边的事情而把书置之一边,抑或束之高阁。等到想起来再去读时,前面的情节大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还得从头翻起,再重新浏览一边。这样既费时又费神,收效也不好。
一本《红楼梦》光开篇前三回,我都看了不知多少遍,才接上后面的情节。说来也不怕人笑话,这套书,我两年前就开始读它了,至今还没有完整地把它读完。更不要说什么《三体》了,我也是用了大致一个多月的时间长读完的。
因为我从来就不曾想到过“要尽量快地把书看完”的阅读建议。由此可见,作者不仅仅具有对阅读心理学的把握,还具有丰富的文学阅读的经验。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还着重强调了阅读应当具有目的性。他说,当我们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去阅读某本书,一定能够增长阅读的理解力,而并非简单的浏览所能代替。
读书是为了使用,而不是拥有。为了学会使用书籍,带着目的去探索,那些与目的不符的部分就可以勇敢地跳过去,一起朝着目标的内容奔去。
书中说到,阅读的目的性能够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日,阅读的目的性应该排在首位。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要选择性地阅读,要掌握阅读的速度等。
想要改变自己,光阅读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虽然我们需要大量地阅读,但一定要选择去读好书。正像书中作者说的那样,要选择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我们的阅读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何阅读一本书》真不愧为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它让我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少走太多的弯路。
阅读是一门学问,而且应当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问。阅读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是科学文明的助推器。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阅读一定要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更文第159篇)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