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你好,我是贾行家。
这次我们来说说,藏在饭馆和厨房里的江湖。
真实的江湖,就是没有明文规则的人际关系,我称之为“民间政治”。我推敲过这个词,按理说,民间包括家族,好像不在江湖里。后来一想,如果家族够大,人情世故也一样复杂。你能说贾府大观园不算江湖吗?不光算,而且也一样险恶,也是要出人命的。
出门花钱吃个饭,没什么大事儿,但也有江湖门道。
我认识一个人,他在一次聚会上说,自己吃饭从来不耐烦点菜。他都是找家装修气派的饭店,吩咐服务员说,“你不用问这问那的,就按我们每人1000块钱的标准上”。我大概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不会多嘴。只是希望他别真这么干。并不是所有的饭店都有操守。
比如,饭店日常的一件挠头事,是怎么处理鱼缸里快断气的龙虾。动作缓慢,趴在水底下不动的龙虾叫“慢爪”;头和背之间出现一条裂痕,马上就要死的龙虾叫“褪较”。
来的是懂行的,这种货懵不出去,人家选好了,有办法让厨房换不了。像他这种格局比较大的客人可就难得了,什么“慢爪”、“褪较”龙虾,不照顾他照顾谁?有位美食鉴赏家告诉我,这种点菜,在老年间叫“自摸刀”,应该是从打麻将的“自摸”来的。你一听带个“刀”字,就知道它有风险。
那什么时候可以这么点菜呢?这位美食家说,很简单,你不一定要认识老板,只要和主厨有点儿私人关系就可以。
比方说,你可以在吃过一顿满意的饭后,请主厨出来见面,当面向他表示感谢。好的主厨收入都不低,但也不会拒绝顾客的小费,这是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尽量给崭新的百元钞票,会带给人一种喜气。
然后,你就可以加他的微信,下次来之前,事先告诉他这次有几位客人、大概什么标准,你放心,他这次为你安排的菜,性价比绝对高。当然,你也不会忘记再表示额外的感谢。
这个道理和互联网的一个逻辑一样,叫“凡是非分之想就得花钱”。二十年前,大家刚刚开始上网的时候,默认一个观念:网络的基本服务都是免费的。比如邮箱吧,曾经有不少服务商计划收费,结果是骂声一片,灰溜溜地终止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都知道结果:你使用基本邮箱不收钱,但想获得不一样的服务就得交钱,你要更安全的服务,更大的容量和附件,或者去掉广告,那就得交钱。吃饭不是也一样吗?我们想获得更多的面子,更优质的服务,不应该靠投诉——那是维护正常标准的,而是应该多付钱啊。
上面说的那个方法,不是常规渠道,国内的餐饮业一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而是有一点儿“江湖”。这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传统的餐饮业,江湖门道要更深、更细,因为那时的从业者,比如说堂倌吧(堂倌就是服务员,过去叫“勤行”,勤快的勤),都经过师徒传授,轻易不换工作,经验要比今天的同行丰富。
客人进门,堂倌不光会看衣着、气质来判断身份,还要首先判断他懂不懂吃。
一来,懂吃的人能挑出真正的毛病,不好糊弄;二来,懂吃的人才真舍得花钱,也能领来更多的食客,是应该拉住的主顾。这种人在过去叫“吃主儿”。堂倌有自己的一套鉴定方法。
号称“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老先生,写过十几本杂文集回忆民国时代的饮食之道,得到电子书频道里有全套,我没事儿就翻着解馋。
“中华谈吃圣手”唐鲁孙作品集,包含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里面有这么一段。
话说,过去在北京办正式的宴客酒席,一定要准备绍兴的黄酒。客人订好了整桌席面(也就是菜肴的规格)之后,堂倌会端一盘子小酒盅进来,让主人选喝哪一种。
主人选定了,说那咱们就喝这八毛钱一壶的黄酒吧,一翻酒盅,杯子底下果然写着八毛,那今天灶上会用最好的厨师做你的菜,堂倌也伺候得特别周到殷勤,因为知道你是吃主。如果尝完了酒,一翻酒盅发现错了,那完啦,今天晚上厨房和服务肯定要懈怠,反正你也分辨不出来嘛。
再就是看你怎么点菜。像开头说得那种,过去不认不识,进门就喊我要吃多少钱一位的,就肯定不是吃主儿。什么是吃主?不看出手大小,而是看细节。
唐鲁孙说,老北京的涮火锅是清水锅底,至多撒点冬菇口蘑丝。如果食客点个凉菜卤鸡冻,堂倌就知道你会吃,因为这个鸡冻往锅子里一倒,清水就变成鸡汤了。
我听天津的老相声艺人也说过类似的情况。天津有很多老字号的清真饭店,如果来了几位,穿得很阔,进门不先点菜,而是要几小碗羊汤,那堂倌就警觉了,知道遇上内行了,因为有那么几道菜,是既考厨师手艺又考饭店食材的。对清真饭店来说,这道羊汤就是。
人家先要羊汤,意思是做得不好就换一家。堂倌是什么反应呢?他会高声朝后灶报一声“羊汤,盖碗的!”
过去餐饮业有句格言,叫“响堂哑灶老虎柜”。
响堂,就是堂头(也就是大堂经理)和堂倌什么时候都得精神饱满,声音亮堂地迎来送往,这也是饭馆的门面。当年的很多吃主儿,是不认饭馆字号,也不认主厨大师傅,而专门认某个好堂头才来这里吃饭的。这种堂倌,能决定一个饭馆子的兴衰。
哑灶,就是灶上的厨师要埋头干活、少说话。
老虎柜 顾名思义,就是账房先生得像老虎似的守住钱匣子,许进、不许随便出。
后灶不露面、不说话,但听前面堂倌喊要“盖碗的”,就知道这是来了吃主儿,要精工细作,而且用带盖碗的好瓷器上菜。
堂倌观察食客,区别对待,食客也会考验堂倌。
刚才说到北京的涮铜锅子,吃主儿吃到最后,会让堂倌来清锅子底儿,就是端起那个烧炭的铜火锅,把锅底全倒在大海碗里,专捞这个长期煮制的锅底儿吃。
这是一手绝活,好的堂倌都练过,能保证不撒汤漏水,连一点儿炉灰都不落在碗里。
唐鲁孙晚年生活在台湾,说台湾有些饭馆不规矩,服务员看到客人是生面孔,而且还带着女客,就会拼命推销不新鲜的大对虾,这一道菜往往要占半桌酒席的价钱。
他们推荐的一般都是炸烹虾段或者茄汁红烧,因为那些存货已经变色了,要深度加工才能骗人。你要吃也行,就让他做个清炒豌豆虾片,不新鲜的虾一般切不出片来,就算能切出来,和豌豆的绿色一比,也端不上桌。
咱们说这些逸闻趣事,主要是观察一个规律:吃饭这件不大的事儿上,也要看知识和经验储备,要懂藏在厨房里的江湖门道,知道怎么实现自己的额外需求。遇到情况,直接说破未必是上策,最好是用他们的规矩来化解。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地方,跟着当地会吃的人和自己去吃,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刚才都是在说厨房江湖里的斗智斗勇。其实把规矩用好了,是可以共赢的。我还是继续你介绍唐鲁孙笔下的老江湖:
熟人社会里最讲面子,好堂倌最懂得这一点。如果老主顾请客时,领来的是几位生面孔,一开口点的都是价码高的场面菜,堂倌就明白今天请的是什么级别的客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了。
等上菜的时候,会先上两道柜上单独的敬菜,也就是额外的赠品。这些菜不便宜,都是饭店的拿手名菜,这是让客人觉得,主人平时一定出手大方,和柜上有交情,这家饭店才会这样尊敬。当然,等算账的时候,主人心里有数,除了把那两道菜价加到小费里,对堂倌还要额外多给。
还有一种特殊待遇,叫“吃飞”。怎么讲呢?就是一两个人到哪家饭馆去,碰巧今天有人办高档酒席,堂倌会说您甭点菜啦,我给您颠配吧,他会关照厨房每道菜多做一份,你这边上的,相当于是一桌小型酒席。
“吃飞”的意思,就是别人桌上的菜飞到你这边来了。不用单独给饭钱,只要给小费就行。唐鲁孙说,能有权力让客人“吃飞”的,得是在店里有股份的大堂头。而且他一定是拿准了你是出手阔绰的大主顾,不会让店里吃亏才行。
当然,今天说的主要是传统餐饮业,当时搞那样繁琐,因为普通人很少在外面吃饭。
出入饭馆的是话剧《茶馆》里所说的“外场人”,而传统社会的生活很单调,也没什么享受和消遣,“外场人”就给自己多加了不少的“江湖戏码”。
江湖到底好不好?要看我们可不可以选择是进还不是进?不进的话,是不是也能靠支付合理的代价来满足需求?
比如,你愿意多付代价,就去预定米其林,水准有保证。再比如,美食家蔡澜老师喜欢拿麦当劳“打镲”,因为它是工业化食品的代名词,没什么惊喜,也没有这样活生生的江湖规矩。然而,这也是新食品工业的可贵之处:预期稳定,在全世界都一样。
我的观点是:江湖不可避免,也不该禁止,但也不能只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