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低估了预计2天完成阅读,虽然是春节疫情关在家里的时候,专注力特别强的时候,两天也没法好好学习、理解,更别收掌握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平装,209多页而已。硬是没啃动。
原因主要是由于这是一本意识层级跃迁的书,受制于自己的意识认知水平,低维对高维理解难度非常高。个中难度就像我们从未到过山峰,站在山脚想象站在山峰能看到的风景;从未飞在云端,凭空想象俯瞰大地山川的样子。
但是这本书又让我非常感兴趣,意识升维“多数人总在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或创伤之后,才能被动地有所转化或蜕变。”而这本书据称能帮组我们“主动”提升心智成长,扩建心智容量。
接下来几天,需要把后面的部分一点点更深入研读,并整体理解这本书的精髓,尝试讲给家人听。这本书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心智层次、结构和边界,第二部分协助他人成长,第三部分在工作中转化。第一部分说明What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联教练和辅导,对培训和咨询教练有用。第三部分是在工作中的运用。
这两天主要研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只是略读。
第一部分我的笔记,矩阵是我自己根据理解画的,书中是没有的,需要通过准确性证实才可以。
第一部分后面的部分,是帮助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探寻确认访谈对象(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访谈)的心智水平。
第一部分的内容就让人非常震撼。让我回想念东老板和我最近的一次谈话,关于为什么那些年为什么职业发展没有像多数人一样,趁着零售也高速发展也得到应有的提升。其实我的回答已经揭示了其中核心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自己的思维和心智水平没有升级。一直处在“以我为尊”的初级水平,眼界和心胸只在“小我“,如何有机会发展呢?我很庆幸,近几年结缘培训,一是学习,做讲师必备的学习能力,帮助我看书学习,打开了我的眼界,加快了心智和认知的升级。尤其是2019年,一年读书,听书几百本(估计300-500,没有仔细统计过)。二是接触到各路大咖,链接这些有趣的人让我深刻反思并快速成长。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不仅仅感受成长过程的快乐,也通过对过往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确认人生下半场的目标和方向所带来的喜悦。
其实今天早上在床上思考这本书,想出来上门的二维矩阵。并且觉得应该仔细看看如何升维,有什么工具和方法?结果书中其实没有给出切实的方法或工具。第二部分只是从培训和教练的角度说如何教练不同认知水平的人,培训对象复杂(多个认知水平集合)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培训,让被教练对象意识到还有跨层。而我感兴趣如何升维的部分在第六章中阐述不多。提出不同问题,接纳多面向观点,通过模式和极性看见系统全貌,培养习惯。我认为,升维其实有几个步骤,就如改变一样,都有几个步骤:意识到,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意识层面的东西,做到这些,似乎提问是更好的方法。
关于后续,六七八三章,要精读。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自己的思维水平基本在“规范主导”和“自主导向”之间。尚且没有达到“内观自变”的水平。
我发现,通过这本书的研读,其实认知也在提高。比如以下是今天“三角哥”看《囧妈》的观后感:
“无论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最大的误会就是“高期待”,期待对方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样子,我们也期待被懂得!
而正如有一句名言所说:这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 而最终,谁也没有等到。
为什么没有等到呢?
因为我们等的,根本不是现实中的彼此。
我们等的,是我们头脑中的父母,孩子、夫妻。
放下期待或许是一种解脱,“如其所是”地期待对方。
但道理容易,践行太南!人只有经历过,体验过,心痛过,感悟过,可能才能觉察那么一点点吧。
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自己,才能成全自己和他人,此时想起四句经典的定义: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
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
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
把自己当成自己是自在!
祝愿自己及大家都成为那个无我,慈悲,智慧,自在之人!”
其实,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了,第一是黑体加粗部分的文字,其实我是心存质疑的,第二是我会结构化所见。这就是思维的升级之后的收获。(中午我们一家也一起看了《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