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1.我们有很多想当然的想法,而它们往往都不是对的,而我们也往往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需要自己的察觉反问和外界的反馈才能发现。
2.行动所需要的是做出行动这个行为,而不是一大堆关于行动的想法。
3.你需要行动和知道如何去做。
4.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却读书太少,外加没有行动付诸实践。
5.要反问自己,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不要归因错误。
想明白了就停止,不要再去想了。要么去做,要么搁浅一边,即使搁浅一边也比继续想要好得多。因为一个问题,想明白了,在想法部分的问题就解决了,再想只能让自己越来越混乱,陷入混沌的困境之中。因为想法部分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他部分的问题要通过做才能解决,无论怎么想都没用。所以思考也要有自己的界限,点到为止,想明白了就停止思考,就去做。
而且,如果自己一直告诉自己,行动多么重要,一直给自己打鸡血给自己动力告诉自己要行动,却什么都不做的话。其实是在暗示自己,让自己感到行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自己想了这么多,耗费了这么多经历和努力,还是无法去行动。其实根本搞错了,自己不是无法去行动,不是缺少行动的能力,而是根本就没有行动。缺少的只是行动这个行为本身而已。找错了因果关系,自然无法解决。所以什么都不要去想,不要想关于行动的想法,而是直接采取行动这个行为。
我总是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想关于一个行为或事情的想法,却从没有直接去做这个事。就比如,我要的是做爱,那就去做爱好了,关于做爱的理论,描述,分析,推理有屁用啊。这就像一直看着地图,却从未真正行动起来去那个地方。所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践思考也变得毫无意义。
最可怕的是,如果自己一直在想,却什么都没做的话,这会让自己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默认的意识:一切靠想就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说明自己想的不够透彻,在想上所花费的精力付出的代价不够大,不够有重量感。然而事实真相是,想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想法只是想法,就是没有重量的,只有付诸行动做出来的成果才有重量。
人如果持续处于一种状态之中,无论这种状态是一种思维还是环境还是行为,就会毫无察觉的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套关于这个状态的逻辑。这套逻辑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思维可以自动运行,从而节省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也就是说它是为了让我们的察觉系统不必察觉才存在的,所以我们如果不自省,不得到外界的反馈的话,就无法察觉。
如果审视一下你所相信的信念,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或者得到外界的反馈,从知识中获取,从他人处反馈,你将会大吃一惊,我竟然相信那个?
所以,由于我一直以来只思考不行动,我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一切靠想就能解决,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说明想的不够。然而,显而易见,事实并非如此。想法只能负责一部分,想明白了就停下,在思考就只能带来混乱和冗杂了。剩下的部分则要交给行动负责。这属于实践部分。
所以想明白就去行动,如果不行动,自己就会认为,我为了让自己行动起来,而想了这么多,然而想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有行动起来,看来行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完全错了。行动一点都不难,它需要的是做出行动这个行为,而不是一大堆关于行动的想法。
如果你不会做一件事,那说明你需要知道如何做到这件事的方法,行动,反馈,思考,方法,再行动才可以做到。
如果你并不缺少动力,只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而困住了,那你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有动力也是没用的,因为问题根本就不在这里。
就像一个人,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通过面前这堵墙,却好不思考该如何通过,而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往上撞,那么直到他撞死,也过不去。
你必须行动和知道该如何做。行动,反馈,总结,再行动。
另外,自己的思考像是一个机器,需要原料,也需要产品。所以,想得太多,却不学习,不基于现实,就会很混乱无价值,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