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有一个情况很普遍,就是很多小学很优秀、成绩很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忽然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了,或者,无论怎么努力,成绩还是没有太大起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学习内容变深了,需要更多的理解而不是记忆。注意我说内容变深了,而没有说变难了。小学学习的重心在于掌握学科基本工具,比如英语,大多数时间在于学习单个单词的词义,句子的种类,句子的一般变化形式等,很少涉及应用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逻辑性不强,结果是很多孩子虽然不是很理解,但靠生背也能把知识和题型背下来,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到了初中,情况不一样了。基础知识基本工具就那么多,小学学过了,到了初中要进行针对这些知识深化的学习,主要考核的不是学生记得牢不牢,而是理解的深度是否足够。
二是,考试变难了。家长刚从小学过来,应该会发现一个现象,小学生平常作业可能还有不少难题,但考试很少出特别难的试卷,题目也基本都不拐弯,每次考试满分或接近满分的大有人在。但是,孩子上了初中你会发现,每次考试总会有没见过、不会做的题目出现,大家的分数差距也拉的越来越大。这还是因为,小学要提倡减负,不能让孩子考试考得太惨,而且没有升学大家就没压力,一般来说考试就是个形式,题目都很简单。但是初中就没法减负了,毕竟有中考的升学率在那摆着,大家就都能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了。这么说吧,如果小学学A,考A;初中,学A,考BCD,这时候很多同学的背功就失效了,成绩自然就下来了。 在差距逐渐拉开的初中,如何保持领先位置? 在小学,应该说只要孩子认认真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用做其他的,考试就一定没问题的,原因已经说过了,内容浅,考试简单。到了初中,仍旧有很多孩子沿袭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结果自然是学习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面对初中内容深,考试难的特点,我给各位家长提两个建议:
一是,一定要定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定期从题目中总结知识体系,自己这段时间学了哪些考点,有不会的题目,是哪个考点不会,然后在自己总结的知识体系中把自己有问题的部分标出来。各位家长不要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这其实是有难度的,不信你可以问问孩子学了什么,孩子说的基本都是书上的每节每章的标题,根本没有整理考点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只要养成了,对于后面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可以说是成为优等生的必须能力。
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周期性的复习。小学那种完全听老师的,试卷拿过来,不管多少题全部做完,大水漫灌式的复习肯定是行不通的了,初中考的题目更加灵活了,题是做不完的。所以,不要总想着,还有多少题没做,应该想,已经做过的题目,有多少做错了还没懂的。所以,找出自己的错误,问题所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重复的遍数足够,才能够把假懂变为真懂,把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
很多孩子,来到初中变得更加努力,但他不是真努力,而是假努力,笨努力,只有按照上面说的两条,做到真努力,才能跨过小升初的鸿沟,实现小学初中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