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吐槽甲方爸爸难伺候,“业务么半年才一单,流程么又繁琐的很,还不能有丁点差错,屁大点货量折腾大半月,这种甲方爸爸公司就应该淘汰掉,指望他们家这点服务费运费公司得倒闭掉……”
朋友是一通抱怨,我笑着安慰道:“你这还是邮件沟通,想想我,甲方爸爸那是跟我朝夕相处啊,时不时就把我薅楼上去耳提面命一番,我还得表现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也是没谁了!”
虽是安慰朋友,却也是我自身的写照。
我在一家集仓储与配送一体的物流公司,职位是订单处理员,每天都要与甲方的驻仓代表打交道。我在一楼,驻仓在二楼,上下楼的距离,不可谓不近了。
运气好的话,一整天风平浪静,我还能在本职工作干的差不多的时候摸摸鱼——点个奶茶、刷下手机或者聊个天啥的,惬意的很,毕竟我一个小喽啰哪儿来那么多日理万机。
运气不好的话,那是分分钟想化身喷火龙,喷甲方爸爸一脸,但是我只能憋回去,有时候我都怕自己会不会憋炸了。
所谓运气不好的时候多数是出现非正常销售订单的时候,比如预留单、报废单、物料单等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单子。
就拿这个预留单来说吧,预留单算是销售订单,但是一般情况是不单独处理的,基本都是与同一收货人的正常销售订单一起处理。
有一回订单系统里出现了一单货品重量超过四十公斤的预留单,我按惯例等着与该收货人的正常销售订单一起处理。谁知道一连好多天都没有这个收货人的正常销售订单,收货人左等右等都没收到货,咨询我们公司的客服同事得到的回复是没有这单货的在途信息,订单都没处理,肯定也就不会有在途信息。收货人等的火起,就一个电话打甲方爸爸那边投诉了。
甲方驻仓查询订单系统后就把我叫楼上了,把我是一顿批,最后来了个总结:以后超过四十公斤的预留单就能直接处理。
行吧,这回确确实实是咱的错,虽说是惯例,可是谁让咱没搞清楚这个惯例的由来呢!
通常预留单的货品较少,所以重量一般都很轻,为节省运费一般就与正常销售单一起处理,四十公斤呢就是计算费用的一个分界线。由于入职时间短,且当时交接时也很匆忙,这些细节方面的事情我就不太了解,以至于犯错挨批。
吃一堑长一智,所以接下来没多久又来一个重量超过四十公斤的预留单,我毫不犹豫的把它处理了。没成想,我又被批了一顿,说我为什么不等主单一起处理,我肯定辩解啊,我说这个单超过四十公斤了。甲方爸爸表示四十公斤与四十公斤也是有不同的,这单是市内单。
不明所以的我事后特意跟部门项目主管请教了一番,这才知晓市内单是按单数来算费用的,不管有多少预留单,它只要是与主单一起处理那就是算一单。尤其是我这回处理的预留单是甲方爸爸线下自营门店的货,费用得甲方爸爸自掏腰包,不像其他单子的收货人是甲方爸爸的终端客户,四舍五入下费用约等于是终端客户掏钱。
一连两次栽在同一件事上,我痛定思痛决定以后凡事还是多问问甲方爸爸,谁知道接下来遇到的各种类型的订单其中有没有什么弯弯绕绕。
这个方法虽笨了点,但是管用啊,在这点上甲方驻仓还是很给力的,从不嫌我烦。我自己也慢慢摸索总结,总算熬过所有的坑,步入熟练工行列。
工作做顺手以后,我挨批的次数越来越少,从甲方驻仓到我的直属领导都甚是满意。
不管是甲方爸爸的“故意找茬”,还是领导的“有意针对”,更或者是部门同事的“刻意排挤”,新人们总觉得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不公,其实真的是自己做的不到位。
刚入职时免不了会踩坑犯错,尤其是当新旧交接只有几天时间的时候,公司需要的是新员工能尽快上手,把这个岗位接替下去,细枝末节方面就要靠新人自己摸索或者主动请教同事了。
这也是一种额外的历练,就拿我来说,我性格略显内向,平时也是能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绝不会麻烦别人,但这种状态在职场中明显行不通,公司没有那个空闲等着我完全靠自己摸索成长起来。我只能硬着头皮主动开口请教,厚脸皮技能在职场中应该是标配,大家都很忙,即便不忙也没教授新人的义务。
要知道离开了学校后,在学习上没有谁一定是谁的责任和义务,不过是互为人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