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多表扬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有动力,产生学习兴趣,许多家长对此的期望值也特别高。每次和家长交流完孩子问题,似乎所有的家长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都会加上一句:“老师,希望您以后多多表扬,多多鼓励他,这样他才会更有自信和兴趣。”
做教师多年,深知家长的心思,在学校里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进步,马上会给予肯定。与家长反映问题时也是先表扬一通孩子,听得家长心花怒放之际,再指出孩子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家长也会欣然接受。看似皆大欢喜,不过后面的结果却总不尽如意。
一个孩子平常上课不守纪律,偶尔一两次发现他上课表现很好,马上表扬,不过管不了一天,第二天他又恢复到平常的样子。与家长的交谈很愉快,但问题还是问题,有时前一天刚刚为孩子不做作业和家长进行了友好地交谈,第二天他仍不做作业。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令我苦恼不已,不知如何攻克这些老大难问题。和周围的同事交流,他们也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和学生不同,家长和家长也不同,似乎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翻阅一本心理书,发现里面介绍了一个心理规律,称为“增减效应”: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的。这种心理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销售员就抓住了人们这种心理,在给顾客称货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加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再一点点拿出。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自己每次去买水果的情景。单位对面街上有两家水果店铺,一家在东头,一家在西头,儿子喜欢吃圣女果,我经常到那两家去买。东边的那家每次一抓一大把,往往会超过我说的斤数,于是又一点点往外抓,而西边的那家每次抓一小把,往往离我要的斤数还差点,于是再一点点往里加。几次比较后,我不再到东边那家买,而一直坚持去西边那家店。只是因为,东家店主往外拿出的动作让我总觉得他太小气,而西边那家店主不停往里加的动作,让我认为他做生意够大方。
其实经过多次复秤,我也知道了店家从没多给过我,可还是愿意到西边店去。原来人都是这种心理啊,我惊叹于心理学的奥妙,这么小小的细微变化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我想我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增减效应”。
有一次,班上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哭哭啼啼,背着书包说不来上学了。我问清原因,原来刚刚的体育课上进行了接力赛,她在接棒的时候掉了棒,导致她们小组得了最后一名,大家都责怪她,她受不了便哭着说不来上学了。我知道她素来娇气,受不了一点委屈,以往这种情况,都是好生安慰,连劝带哄,可作用不大。这次我不想再安慰她,决心用“增减效应”试一试。
我说:“大家责怪你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事实根据的。接力棒确实是在你手上掉的,不怪你怪谁?难道去怪没有掉棒的同学吗?你若真的走了,只能证明你脆弱,更让同学们瞧不起。再说,大家并没有只怪你一个人,那位交棒的同学也受了指责,我看他就没有哭,你和他一比,就被比下去了。”
我顿了顿又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好学生,不仅学习很认真,对别的事也都很认真。上一次学校开展书法大赛,你的硬笔书法写得最漂亮。可后来发现作品中有一个错别字,我就退给你,你马上重写了一张,可这次又被同学不小心甩了几滴墨水,你二话不说,又重写了一张,当时让我多么感动啊!我觉得你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孩子,相信面对今天的这点小挫折,你肯定会一笑而过。下次再遇到类似比赛,你一定会提前多加练习,不会再出意外了。”
听我说完这些话,这位同学停止了哭泣,擦干眼泪,点点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回教室上课去了。
我想,在这次事件中,如果我先增后减,肯定效果不如这种先减后增,这就像那位东头的店家,先抓一大把,再一点点往外拿,总让人心里有些不爽。后来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也多次运用到这种“增减效应”,比以往先褒后贬的效果要好许多。
其实,世上的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先增后减也好,还是先减后增也好,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是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让我明白了,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和规律对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