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暖阳,透过斑驳的树影,播撒满地金黄。我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一楼书库的长椅上,翻着看得懂、看不懂的书,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
多年后的今天,再想起我和“图书馆”的初次相遇,思绪总会把我带回到那个秋日的午后,脑海里仍跳跃着金黄的树影、成排的书架、还有空气中弥漫着的油墨书香。那年,我十五岁,读高一。
高中以前的日子,我和父母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那时父母是镇上的环卫工人,收入微薄,除了日常花销外,还要供我和妹妹上学,境况拮据。看着同龄的孩子陆陆续续到大城市里打工,我也有过犹豫:如果我也能和他们一样出去挣钱,我就也能穿上品牌衣服,也能给妹妹买好多好多她从未见过的零食,父母也不用再那么辛苦了,那多好。
青春年少里,一点点的思想波动,都会在成绩单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母亲劝我不要胡思乱想,那些出去闯荡的孩子,在外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眼中那般光鲜,因为没文化,他们只能在小餐馆里做服务员,给客人开瓶好酒,偷偷藏起来的瓶盖可以兑三块钱,他们足足可以高兴一整天……母亲不希望我成为那样的人。
那天收工回来,母亲从朋友那里给我借来一本叫做《三十部文学名著导读》的教辅材料。那是我第一次醉心于书香,虽然篇幅有限,但还是被沈从文先生湘西小镇世外桃源的生活所吸引,也对鲁滨逊的漂流有过好奇,也因为祥子思想的转变而产生叹息……只是那时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买这些“闲书”来读。
十五岁那年,我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能论得上“最好”,必定有她的特别之处,在我看来,教学楼一楼最里边那间贴着“书库”两个大字的屋子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屋子不大,被十几排书架填的满满,只在角落里放了一把长椅。那时,我时常在周日的下午,坐在那里漫无目的地翻看。最先接触到的是司汤达的《红与黑》,讲述了社会底层木匠之子于连,年轻英俊,聪明精干,从小便梦想依靠自己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其间描写了他与市长夫人和侯爵小姐的两段偷情经历让我羞红了脸……
想来高中时泡图书馆,完全是因为寄宿生活休闲方式有限,紧张的学习之余到图书馆轻嗅书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了。
大学里,自己对阅读的理解似乎发生了偏差,有时会陷入“看起来很努力”的怪圈中。到图书馆会刻意的找些“如何快速掌握沟通技巧”“教你应对残酷社会”之类的书来看,越看越急躁,越看越焦虑。如今回想,大学那几年,对于阅读,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恨不得立刻从书本里掘出“黄金屋”来,却忽视了阅读润物无声般的积淀。
来宁夏工作也有五年了,自己经济条件也宽裕些,虽然可以买些从前想看却没看到的书,但仍然会念念想起图书馆里金黄的树影、成排的书架和空气中弥漫的油墨书香。
现在住的地方离宁夏图书馆算不上远,常常会一个人进去走走,取一本书,坐下来,就是整个下午。读《活着》的时候,会因为有庆的死,泪湿眼底,恍惚会看见,夕阳下的村庄里,瘦弱的有庆为了节省鞋子,怀抱着鞋子光着脚往家跑的身影;读《许三观卖血记》,会被许三观一次次喝冷水的细节触动,只为了让自己的血“变稀变多”,可以多卖几次,可以救活生病了的一乐,字里行间,写满了许三观的善良。
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大,即有金庸三部曲的侠骨柔情,也会有旧时代底层人物的挣扎。而我,通过阅读,仿佛穿越了时间、空间的阻隔,走进书中人物的生活,一幕幕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在我的脑海中舒展开来。
我对阅读也有了新的理解,那应该是一段轻松悠然的时光。书读的越多,见识越丰富,越觉知自己的浅陋,通过阅读能培养出虚怀若谷的心性,也能练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淡定从容。
时至黄昏,图书馆里静坐的人们逐渐活跃起来。我伏在二楼的护栏上,夕阳余晖,播撒在一楼大厅里,格外温暖。图书馆的时光,总是静谧、神圣、富足……原来图书馆,就是我心中天堂的模样。
作者:张宇,90后写手,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若我的故事像石子,激起你心里的一丝丝涟漪,那便是存在的意义,认识你真好……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哦:
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城gency
微博搜索: 青城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