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它不是一本升学指南,讲述的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理念。全书是三个层次的三条路,
宏观看现代大学的诞生之路,通过对大学起源的追溯,了解大学是什么?
中观看顶级大学的蜕变之路,透过这些个性鲜明世界名校几百年的历程,看到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学生的目标,了解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微观看个人求学之路,分享了作者自己、同辈及后辈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以及实践,了解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全书两册,总领的几章之后是独立地介绍个性鲜明的世界名校,我们就从看热闹的角度看看这些名校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更重要的是给我们自身及子女教育一些启发。
这次先给大家介绍一所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
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说过,“没有麻省理工就没有美国的国防工业”。
如果要在中国的一所高校跟MIT对标的话,那就是清华了。
MIT的工程排名是毫无争议的全美第一,另外在四个主要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是全美唯一一所全部排第一的学校,所以虽然不少人对哈佛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的说法有异议,但大家都承认MIT是世界第一理工学院。
那MIT到底牛在哪?我们看看麻省理工的特点。
一、MIT的学生喜欢用技术搞恶作剧。
在MIT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做坏事”的行为,即Hacker,指一切有趣、有创造力而且显示出高超智力水平的事情。
1982 年,耶鲁与哈佛大学的橄榄球赛在哈佛主场举行,现场有 3 万多名观众。在中场休息哨吹响后,正当球员退场、啦啦队进场之际,球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冒着烟的彩色大球,并不断膨胀,然后大家就看到上面写满了MIT,等它膨胀到一人高时突然爆开,从里面滚出MIT的标志。(YouTube上还有名为“The Great MIT Balloon Hack”的视频以及新闻发布会)事后新闻媒体评论道,MIT队 1分,哈佛耶鲁0分。
当然他们不只hacker哈佛,也经常hacker自己、自己的学院,比如曾经hacker了自家一栋楼的灯光用来玩俄罗斯方块。
再比如最近为了庆祝妇联4的上映
学校专门有个展厅介绍恶作剧文化,变相鼓励之余还是有许多规范的,简言之,伤害他人和自己的事情不能做、破坏学校设施的事不能做。
二、MIT的学生比较书呆子。
我们通常觉得“书呆子”是个贬义词,但在MIT,学生们却对此沾沾自喜。
比如他们对数字的执着就有些书呆子气,在MIT许多东西都用数字表示。
比如大楼,每一栋楼都有一个编号,这还算正常;专业也以数字表示,比如机械工程是2,计算机是6,这样他们在之间介绍时就是外人听不懂的“黑话”了,比如“我是一个6”(I'm a six),表明他是计算机专业的。
外人可能在心里嘲笑这些书呆子,学生之间则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并认为这是他们与其他大学学生不同的地方,MIT的学生喜欢卓尔不群。
三、MIT会把技术做到极致
通常我们觉得书呆子的能力不平衡,缺乏社会竞争力,但凡事做到极致就会出现奇迹。
书呆子做到极致就不用替人打工了。MIT在世的8万多本科生校友,有3万多是工业界的领袖和高管,另外还有上万名分布在世界各大学的教授。
MIT最有名的是媒体实验室,其中诞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比如:
IoT
触摸屏
电子墨水
机器人假肢
车载GPS
媒体实验室只是其中具有特色的实验室之一,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甚至是不敢尝试的工作。
四、MIT的本科教育非常突出
不仅是课程设置全而新,教授的讲课水平和教学态度也是许多高校不能比的(大学教授都忙着搞科研、办公司)。
很多入门课程经常由最好的教授(包括一些诺奖得主)讲授,而且在大学教授们都喜欢用PPT的今天,MIT的教授依然坚持写黑板,好让同学们更好地跟随自己的思路思考。
想到当年教无机化学的董爷爷,就是一直坚持用粉笔书写,讲了一辈子课,退休却依然只是副教授。
虽然MIT理工最有名,文科也不差,还可以去对面哈佛选课。(双方学分互认,课程资源共享)。哈佛的课程要比MIT容易得多,MIT的毕业生表示如果课业太繁重,可以去哈佛修两门课回来凑学分。
另外MIT是美国私立名校中少有的主要看成绩(70%)录取的学校,而且任何与学习有关的竞赛成绩,在MIT都是管用的,跟国内高考有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