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之一有一个备学情
备学情,很重要,也很难
因为你的教学内容是要讲给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机器
所以,了解教学对象很重要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我想这就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原因
“教什么”是第一步,只有精准明确面对具体的对象,我选择教什么内容最合适,才能再去思考接下来,我怎样把这个内容用更好的方式教给孩子们。
接下来有人开始疑惑,“教什么”不是教材都有明确的内容,课标也有具体的要求吗?
其实不然。
教材内容是固定的,课标要求是概念化,方向性的。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否则,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去应对多元化的学生个体,就是一种填鸭和灌输。
例如: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任教李清照的《渔家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基础。“如何积累,感悟和运用”是教师面对教学内容需要精雕细琢,精准选择和安排的。
“积累”是背诵古诗,但又不仅仅是背诵。积累诗句中佳词妙句的使用,“感悟”是理解作者词句中表达的内心情感,“运用”是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诗词,运用诗中豁达的情感指导自己的人生。
1.为了使“积累,感悟,运用”更好的实现。《赤壁》和《渔家傲》对比学习。
这两首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赤壁》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渔家傲》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作品。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补充背景资料:
馈璧北朝:
(关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一件事。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拿着一把玉壶给赵明诚看,走的时候又把玉壶带走。于是外界有风言风语说赵明诚用玉壶沟通金国。
俞正燮在《易安居士事辑》中记载:“先前赵明诚病危时,有一个被称为学士叫做张飞卿的人,携带一把玉壶前来探望。他把所谓玉壶给明诚看了一下便带走了。其实这不是真玉壶,只是一把样子象,实际是石制的壶。不知什么人将此事传开了,井无中生有地制造了(明诚)将玉壶送给金人的谣言;还传言有人秘密弹劾此事。
我非常惊惶恐惧,又不敢说什么。就把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想赶到皇帝驻跸的地方去进献。我赶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后,皇帝己转到四明(今浙江宁波)。这些铜器等物不敢留在家中,就与手抄本一并寄存在剡(今浙江嵊县)。后来官军平定叛乱的兵卒时,把这些铜器、写本,全都拿走,听说全部到了原来的李将军的家里。”)
(《渔家傲》这首词写于1130年,当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三年前,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和赵明诚跟随宋高宗南下逃难。在经历了赵明诚的缒城逃跑事件后,这对鸳鸯眷侣出现了人生观上的裂缝。北宋时期积攒的大量金石收藏在战乱流离中被偷盗、抢夺。
1129年十一月,赵明诚病逝。在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双重打击之下,李清照虽然依旧追随高宗,却从心底看不起当时朝廷一心议和的苟且。1130年春天,她放下丧夫之痛,继续追随宋高宗流徙。)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来选择自己上课的教学内容,是备学情很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