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多数的父母多从自己父母,老师那里习得传统管教的方法,比如靠威逼利诱,说教,打骂去让孩子服从我们的意志。而正面管教则会帮助家长建立和善而坚定、平等而尊重的态度,教会孩子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和人生技能。
2.孩子只有在感觉好时,才会做的更好。
3.我们如何对待错误,比犯错误本身更重要。
4.孩子的行为背后,首要需要不过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是被需要的,我很重要)。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会通过错误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是很好的观察者 ,但却是很差的诠释者。
5.3到6岁的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建立日常惯例。惯例和一致性,对小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鼓励及合作学习有很好的作用。建立日常惯例,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是清晰明确,并且可预测的。他们会在轻松的重复中感受到安全感。
6.不要奖励,因为奖励会带走能力感。
7.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与其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
比如,不要说:不要抓猫咪,而是要给孩子示范轻轻抚摸它。
不要说:不要把水洒出来,而是说把被子拿稳,端平,慢慢走… …
不要说:不要玩筷子,而是说把筷子放下来再去玩。
开始我觉得这好点好笑,但作者提到“不要想象一头粉色大象在天上飞”,告诉人们,你想的就是一头粉色大象在天上飞,完美论证了此观点。
8.行大于言, 即“孩子更关注的是你怎么做,而不是你怎么说”。
最后想要感谢简书,认识那么多友友,分享读书和学习的心得,希望以后能坚持与你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与读书心得,我也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我希望是,一直到老。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