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经常是你攻我伐,意欲并吞对方。
有一次,吴王准备发兵攻打楚国,他便召集群臣,宣布了这一重大决定。
当群臣们一听到这个决定后,就在朝堂上低声议论起来,他们不赞同吴王的意见。
有大臣觉得吴国实力不够,现在去攻打其他国家,还不是时候。
有大臣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大臣们分析得很透彻,说得也有理有据的,可是吴王怎么也听不进去。
当时吴国的实力确实还不够雄厚,只有先发展生产,训练兵力,待国富民强之后,才能作出一些打算。
当吴王听到群臣们的议论时,非常愤怒,他立刻制止道:“你们都不要再议论了。
既然我已经作出了这个决定,那你们谁也别想动摇我!倘若有谁敢出面阻拦我,我就立即将他处死!”
大臣们听到吴王的这话之后,面面相觑,议论之声马上就停止了。
吴王的某侍从官有个儿子,年纪还小,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心里很不安,便想去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打算,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他不敢直接进宫去见吴王,于是,他就在吴王的后花园里踱来踱去地想办法。
看了很久,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在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那只蝉正在喝露水。他灵机一动,便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刚亮,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弹弓,来到吴王的后花园,在树下转悠,他希望能在这里见到吴王。
但是吴王没有露面,他没有泄气,次日早晨,他依然手持弹弓在这里转悠,还是没有见到吴王……
他这样一连转悠了三天,还是没有看到吴王的身影。
有人觉得奇怪,就将少年拿着弓在花园里转悠的事报告给了吴王,吴王听后,便来到后花园见这个少年。
当吴王来到后花园时,吴王一眼便看见少年的衣服全被花草上的露水沾湿了,但他还在仰着头望着树梢。
吴王觉得好笑,便问道∶“这位小伙子,瞧你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成这个样子,你却全然不顾,你在看什么呢?”
少年用手往树上一指,很有礼貌地对吴王说道∶“大王,您往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在那儿高兴地吸着露水。
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就躲藏在它的身后,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吴王笑道∶“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奇的呢?”
这少年又说∶“大王您再看,螳螂只顾一个心思捕蝉,却不知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黄雀正瞪着眼睛,伸长脖子想啄它呢。
吴王问道∶“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只见这位少年不慌不忙地举起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
他说∶"那只黄雀只顾捕捉螳螂,却不知道在它身后已经有少年在对准它了。
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自己身后也潜伏着危险。”
吴王听了,觉得这位少年说的话不但有意思,他仔细琢磨少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吴王突然一拍脑袋猛然醒悟了,彻底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
原来那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现象来劝谏吴王不要攻打出楚国呀!
如果他去攻打楚国,别的国家像黄雀一样趁虚而入,吴国不就完了吗?
于是,他立即召集群臣,宣布取消攻打楚国的计划,励精图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待时机。
这个少年与皇帝的沟通方式很巧妙,他知道正面劝解,吴王肯定反感,劝解不成反而丢了性命。
想到吴王常常在花园里散步,而且喜欢捕猎,好奇心很强,才想到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打动他。
结果少年没有提到打仗的事,聪明的吴王从中悟出了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固执己见的人。对于固执的人要说服他,要采取讲故事的迂回战术才能使他们改变主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告诉我们,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