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行书,王羲之的《圣教序》无疑是大多数人临摹首选。我临习《圣教序》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由《圣教序》开始,我临过《十七帖》,几乎临了大多数王羲之的传本墨迹帖子。我也临习过许多其他古人的行书,经过总结,从我临习中我骨子里深刻地领悟到,后世的书法家行书笔法、法度的源头都是王羲之的书法,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前无来者后无古人,是行书的基础。
刚刚临习完成了一遍《圣教序》,收获颇丰,我只想说一句话,《圣教序》是刻在碑上的,其笔画与墨迹本无法媲美,在临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牵丝表达出来,这一点如果做不到,字就相当呆板,就无法学习到表达出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说点别的,我是初学者,不想说书法,怕在行家面前丢丑。咱整点与《圣教序》内容及铺展开来的历史和文学吧。
在《圣教序》的结尾清晰地刻着勒石者叫文林郎诸葛神力,镌刻者是武骑尉朱静藏。咱就说这两个人。
“文林郎”是个官名,唐朝时是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古代的文官官阶共十八级,从九品是第十八级官,也就是最小的官。并且散官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官,只是个名号。所以说,这个文林郎诸葛神力是比芝麻还小的官,一点权利没有。
再说说这个朱静藏。“武骑尉”,这也是个散官的称呼,武将里什么权利都没有的官名。在唐朝,武将设置勋官十二转,第十二转为上柱国,正二品官,这是最大的武官,下面其次是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最后一转为武骑尉,从七品官。所以,武骑尉是最小的武官,这如果想升到上柱国,腰得累折了。
我认为,这个号称“诸葛神力”的人肯定是姓诸葛,未必真实姓名叫诸葛神力,“神力”的意思是劲儿大,估计是经常摆弄石头而起的艺名,类似于笔名的性质。而朱静藏这个人姓朱应该是肯定的,“静藏”也应该是艺名,我认为“静”字的意思是敬,敬藏的意思应该是崇敬三藏,三藏指的是印度佛教圣典的经藏、律藏、论藏。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隋末唐初有个高僧就叫静藏,这个镌刻者的名字可能与这位高僧的名字有关。
《圣教序》勒石的、镌刻的都是小人物,但是这样的小人物能随伟大的书法作品留名青史,我觉得这俩人挺幸运的。
再说说什么叫勒石。勒石是将书法作品的钩摹本背面加红色的颜料印到石面上。通俗点说,想把一部书法作品刻在石头上,首先要在书法作品的背面根据书法作品的原样描上颜料,然后将书法作品按在石头上,咔一下,印到石头上了。然后,镌刻者用刻刀在石头上镌刻整部作品。
有个成语叫勒石燕然,语出《后汉书》。东汉非常有名的大将军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山是古代打胜仗者为了表达胜利的一种仪式。《封燕然山铭》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啥意思呢?意思就是我汉打败了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立碑做个记号,从此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了。
与勒石燕然齐名的还有一个成语——封狼居胥。似乎封狼居胥比勒石燕然更有名一些。封狼居胥的典故发生在西汉,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军队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大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大小头目八十多人。霍去病率部乘胜追杀至位于今天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
南宋爱国大咖辛弃疾词中的“封狼居胥”指的就是这个典故,借以抒发其鸿鹄之志。
就说这些,不知东方快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