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对“整理者”进行定义的是在魏武挥的博客文章《整理者》,魏武挥讨论了社交媒体如何让“整理”变得更加容易,并更有传播意义。而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践行的笔记内化原则,也让我对“整理者”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者还拥有另一个角色——整理者,他们可能并不直接生产内容,而是通过整理内容改变内容的传播路径,如微博上的转发、Twitter上的RT,也可能产生内容,比如我在笔记工具里对资料整合过程中的分析,或者很多知乎收藏夹里——一些分散的回答放在一起,就成了一种新的内容。
与生产者类似,整理者依靠品位与立场来选择内容。男屌丝们习惯于每天翻翻女神的微博页面,看看女神每天都说了什么,抛去光晕效应,只需研究一下女神们原创以及转发微博的内容就可以基本敲定她的品位,至于立场问题,去查查她在诸如动车、地震这些事件里微博内容即可。从某种程度上,整理者比生产者内容选择更有倾向性,很多下意识的转发恰恰反映出他或她的口味。
由于万(wan)能(e)的“二八定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整理者的角色。能否整理一份有品位有立场的内容或许也决定了很多人对你的第一形象。所以,当你在微博上看到或热血或激情的内容时,当你在朋友圈瞅到幽默好玩的分享时,请仔细考虑下一个动作:转发还是不转发,这是一个问题——你需要为你的转发负责,从品位到立场,从事实到真相。
最后,你在简书上是否选择喜欢我这篇文章,也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