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历史的演变,都是有能者居之,胜者为王,对于前代的成败有着自己的说辞。但是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周代商,这是历史事实,所以小说也不会无端的去臆造不存在的事实。虫子天下今天所要说的是,当时可以灭商的不仅仅是西周具备这个实力,其他诸侯也是可以的,但历史却选择了西周。
先说当时天下的形式,商纣虽为君主,但当时采用的是分封制,也就是说,君主坐临天下,地方由诸侯管理,年年朝拜,岁岁上贡。在书中也说,东南西北共八百诸侯,共有四位诸侯统领,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侯虎、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各个诸侯各自拥兵自重,维护各自地方的治安,并统领分布在自己辖区的二百诸侯。论实力,各个诸侯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论文臣武将,在那个时代,肯定都有自己的智囊和死士。在书中,由于听信谗言,纣王诛杀了姜桓楚和鄂崇禹,先释放了崇侯虎,再释放并关押了姬昌,四大诸侯命运从此各不相同。
西伯侯姬昌
但是,当时第一个想起兵反纣的,应该是东伯侯的儿子姜文焕。作为东伯侯姜桓楚的长子,在闻听自己的姐姐被苏妲己残害致死,自己的父亲被昏君纣王碎尸万段,心里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再加上姜文焕本身也是大将出身,统兵打仗自然不在话下。在书中,也描写到,姜文焕是第一个起兵的,但是由于枪打出头鸟的原因,在闻太师没回来之前,在无道的纣王手里还有王牌之前,姜文焕只能按捺自己焦躁的内心,徘徊在朝歌之外,等待进攻的最佳时机。
南伯侯姜桓楚
南伯侯鄂崇禹的儿子,书中倒是介绍的较少,虫子天下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周武王在孟津会师时,才注意到他的存在。也许是历史的真实原因,也许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在书中无端显的南伯侯似乎只是一枚绿叶。
回过头来,再看西伯侯,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在差点被杀头之后,选择了隐忍,选择了韬光养晦。一是和他之前的人际交际关系很大,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七王和众大臣竭力保荐才免于一死;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先是在众人面前博得忠直敢谏的美名,而后再装作被无辜迫害的悲惨对象,为以后的攻打商纣做足了伏笔。从这几点来说,东南二侯确实比不上他,但是东伯侯的儿子有着杀父弑姐之仇,南伯侯有着杀父的不共戴天之命,个个都是摩拳擦掌。
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隐忍和观望,也许是考虑到自己自身的不足,再加上本身自己的父亲已然不在,没有了强大的号召力。虽然报仇之词很受大众的同情,但在那个年代里,却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也无怪乎姬昌会选择隐忍,选择等到时机,毕竟他也不想背上叛逆的罪名。
但是,如果东南二侯的儿子们不惧怕这些,勇而直前,历史会被改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