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对同一个世界,却无法看见同一个世界
《看见》提供了一个不同的了解人、了解世界的方式,让我知道人是有局限的
因为真实,所以动容。柴静用客观的笔触把发生的事说出来,不评价好坏,她只讲述,正如她所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在“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到“我看到16岁的阿V抱着小猫嘻乐,不顾排队等着的男子,她发高烧的时候坐在板凳上举着虚弱的头,托着腮听老嫖客讲人生道理,看着她挣了一笔钱去跟自己供养的男朋友吃饭,张开双臂兴高采烈的样子,她在月光下侧脸看我的眼神,让我感觉到她的存在”。
社会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我们,是很难感受到所谓“残次品”的存在,柴静的笔掀起了灰色的幕帘,从那些失色的光彩中,我发现所谓瑕疵,可能是我失明了。
社会的边角新闻,失足少女、吸毒少年等等,我一直都知道,但觉得他们与我无关。“阿V托着腮听老嫖客讲人生道理”恍惚间电视上那些励志演讲,销售总监给入职新人讲的大道理和人生理想,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才发现,他们与我们并无不同,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却自以为看到了全部
归根结底,她在追求真实,她要“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
当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中,她写卢安克在采访之后的故事,他离开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厂,辞职,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没能真正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许卢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作为旁观者的柴静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实,没继续追问。我喜欢她写卢安克的困惑那一节,那个困惑,让他从“神”还原为了一个“人”;我不喜欢她推回采访的结尾,非要去点那个教育的题。但文章中又有一句话狠狠撞击了我的心:柴静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回答,“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从她的书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她写的都是别人的事,可很怪,读完会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柴静在书里记下自己的成长的印记,在自省中蜕变
自省是痛苦的,而我们总喜欢舒舒服服地活着。 有时候不是我们看不见,或许我们只是不想看见。我看见很多人都愿意选择逃避,其实我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勇敢的面对所看见的,并且有力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