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清晨,我们从孟买乘飞机到瓦拉纳西。瓦拉纳西机场非常小,没有登机廊桥,下了飞机步行十几米就进入候机大厅了。
印度宗教圣地瓦拉纳西,意为"神光照耀"的地方。相传 6000 年前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公元前 5 世纪,佛祖释迦牟尼曾在位于市西北 10 公里处的鹿野苑第一次讲道,因此该城被誉为"印度之光"。全城仅庙宇、寺院就有 1500 座,最著名的有湿婆庙、金庙、难近母庙,还有十几万栩栩如生的神像。瓦拉纳西每年有 400 多个宗教节日,每年接待朝拜者或洗圣水澡的人有二三百万。导游带我们来到鹿野苑。
鹿野苑坐落于瓦拉纳西。
据介绍,释迦牟尼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
现在鹿野精舍西南方向不远处的乔堪祗塔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此塔最初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型,莫卧儿帝国(16世纪)时期在其顶端加建八角亭。
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遗址。玄奘公元7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19世纪末期,考古发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2米多),雕有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原件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筑,其标志性建筑为达麦塔,公元12世纪,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破坏殆尽,唯留下达麦塔残部,高达39米,直径达28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
随后,我们参观了鹿野苑博物馆。
鹿野苑博物馆建立于1910年。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伞盖
据介绍,公元7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对鹿野苑及其他景观的记述非常周详。
1861 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发现了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遗址而闻名于世。
傍晚时分,我们乘坐人力三轮车到恒河边观看恒河祭祀。我们每两人乘坐一辆车,人力三轮车在瓦拉纳西仅5、6米宽的道路上忽而“飞驰”,忽而辗转腾挪,两侧的车辆、行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各种喇叭声不绝于耳。道路两旁布满了商店,经营着各式商品,越接近恒河岸边,售卖祭祀用品的商家越多。
在路边或躺或坐着一些乞丐模样的人,用祈求的眼神望着我们。导游介绍,这是苦行僧,他们常年在恒河这边苦修,靠人们的施舍维持基本的生存。
终于到了恒河岸边,我们被安排在距祭祀圣坛比较近的船上。有祭祀人员给李姐点上吉祥痣,表达敬意和祝福。
大家落座,静等祭祀仪式开始。
恒河(Ganges River)印地语作 Ganga,意为"从天堂来"。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域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实为塔婆万草原,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对恒河源头说主要出于宗教考虑,而不是根据地理)冰川,全长 2700km,其在印度境内长 2071km,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 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 16 世纪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
据介绍,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 4 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传说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恒河祭祀。前来朝圣的人们纷纷在恒河边安营扎寨。人们在脸上点上丹红,抹上香灰,有说是骨灰,双手合十作祈祷状,扶老携幼抵达河岸边。每天傍晚,信众们伴着神铃声响,走向河边祭台。人们手捧青烟香火,唱着挽歌,等待一个千年来风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红服饰的婆罗门祭司,高举圣火,在众人祈望的目光下,迈着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当太阳最后的一抹光辉在西天消失,岸边逐渐变得灯火辉煌。主码头祭祀的神铃响起,人流再次持续不断地向这里涌来。祭祀的铃声越响越急,信众也越围越多。伴着祭鼓,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14 位年轻俊美的婆罗门祭师走上祭台。在首席祭司的引领下,众祭司面对恒河站成一排,伴着音乐一边高唱颂歌,一边拍掌。乐声中,祭台周围烟雾四起,高贵的祭司渐渐举起 6000年 前流传下的圣火。信徒们则和着起唱,最终全部沉浸在无边无尽的神圣与庄严的氛围中。
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们再一次来到恒河岸边观看恒河日出。岸上有许多夜宿者。
瓦拉纳西城沿着恒河的岸边长达 6.7km,共有 64 个大小水泥台阶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每当晨曦初露,来自四面八方的虔诚教徒云集在码头上,扶老携幼沿着石阶一面沐浴,一面顶礼膜拜。晨浴的一个附带项目是刷牙,他们有的用食指与中指并排在口中来回搓,有的用一根苦中带甜的树枝在牙齿上蹭,并把刷牙的"圣水"也喝下去。净身后,信徒们从恒河这里提上一壶圣水,带着供品走向寺院朝拜。
男信徒几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着贴身衣物。年纪小的孩子哭闹着不愿意下去,母亲则用铜壶盛起河水往孩子头上冲一冲,然后拎着孩子往河里按。
我们乘一叶扁舟顺河而下,游览昨晚看不到的风景。
这是原来的皇宫,现已辟为酒店。据介绍,这座酒店的房间非常抢手,一般都被虔诚的印度教徒所订。
污染严重
由于印度教教徒认为湿婆神常到恒河这里巡视,死后在此火化并将骨灰撒到河中,可以"清洗终身过失"、"灰烬随恒河女神升天",因而成为印度教教徒圣洁的火葬场。一些重病缠身的人,或身体还硬朗的富有老者,早就到岸边租间小屋或住在旅馆,静待寿终。因此,在恒河沿岸的"圣城"里,有许多"待亡者之家"租给待死者居住。一些死者的家属也千里迢迢把亲人的遗体运到这里火葬。在恒河边有数不清的简易火葬场,有的火葬场平均每天要焚化400具尸体,日夜烟火不断,加上每天 8.73 亿升废水的流入,使恒河面目全非。
这就是传说中的火葬场,已有5、6具遗体在焚烧,还有一具是准备火葬的,亲属正在做祷告。
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焚烧,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经文,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没钱的人在电炉中焚烧。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五岁以下的孩童,自杀身亡者的遗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直接沉入恒河。
太阳已经从东方完全升了起来,河面上金光灿灿,岸边有一些瑜伽士在练功。
东方欲白,淡淡的雾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我们抓住机遇拍摄日出。
利用恒河水灌溉,在2000多年前就有描述,自 12 世纪以来,莫卧儿国王又修筑了几条灌渠,后来英国人延展了灌渠系统,使恒河造福于流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