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待保险的态度
1、没有不体面的职业,只有不体面的行为体面,体面从来都是关于做人,而不是关于做事。
特别喜欢杨绛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别人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别人的艳羡,并不能让我避免人生的挣扎和徘徊,毕竟,始终与我们同行的,只有内心而已。
体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看到的东西或者听到的东西,确实可以与别人分享。
那些看不见听不到的,却是在我们独处时互殴的两个小人,才是我们要自己面对的。
我也追求体面,但是这种体面,是归因于我内心的感受。
当我能够问心无愧的面对客户,能够在深夜独自坦荡的面对自己,我才会觉得自己过的体面。
当我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回想一天而没有心怀歉疚,我才会觉得自己过的体面。
2、不夸大保险的作用,也不贬低保险的意义
(1)对抗风险的手段很多,保险不是唯一的办法。
没有什么比戒烟戒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更能有效对抗健康风险。
没有什么比遵守社会规则,更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和家人。
没有什么比持续的热爱,更能让我们过好老年生活。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做我们应该做的,才能得到我们想得到的。
(2)保险是人类社会的风险控制工具,有其特有的对抗风险作用。
风险最大的特点,是不公平。即使我热爱生活、锻炼身体、宽于待人、遵纪守法,它依然会登门造访,让我们猝不及防。
风险最大的特点,是公平。它不嫌贫爱富,不看履历,不论职业,忽视职级,无视背景,它总是如影随形,让我们唏嘘不已。
风险,是大自然的规律,谁都绕不过去,人也不行。
但在大自然,人对抗风险的优势有两个:群居和利用工具。
保险的应运而生,使群居人类的“互通有无,相互协作,互为一体”成为可能,真正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保险,让每个人成为社会的人,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面对大自然。
3、保险是复杂的学科,但又是门槛很低的行业。
真正的专业是高门槛的,谁把低门槛当做进入行业的原因,谁就会成为一道门槛。
门槛,对于愿意学习的人来说,是门,对于眼高手低的人来说,是槛。
保险以风险保障为基础职能,涉及法商、医学、社保等方面,延伸职能有养老、投资,涉及财务、经济、金融等方面。
保险应该是个性化的,保险是满足人们的风险控制需求,但是需求总是个性化的。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匹配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是所有服务行业的应有之义。
当然,我也可以仅用人情、态度、执着,忽视需求的差异性,忽略市场产品和客户的匹配度,省略后续的保险服务,甚至把保险专业性扔在一旁,也能在保险业风生水起。
但是信息总会越来越透明,总有人在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靠什么才能长远的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
人生之财,靠什么来,总会靠什么走。
对保险业复杂性认识越深,对客户才能越负责,我们才能越长久。
4、把保险当做事业做
什么叫事业?要钱更要名。
什么叫名?口碑,标杆,品牌。
口碑,是客户给的。真正的关心客户,站在客户的立场上,难吗?
很难,因为客户千差万别,需求和要求五花八门。
也不难,客户的需求,不会超过保险的范畴,我的专业足够服务。
标杆,是同行给的。
寿险营销的规律,掌握在最蹩脚的讲师手里。
讲师的课件里,都是最最普通、简单,却又最最有效、高效的规律。
道理都懂,但是别人业绩为什么那么好?
因为道理是起点,业绩是结果,别人有过程。
品牌,是自己的标签。
很多人,慕明亚之名而来,崇尚明亚的企业文化,这是品牌的力量。
但明亚只是打造了环境,真正践行中立、客观的,是我们。
明亚有品牌,有标签,但是给不了我。
能给自己品牌的,只有自己。
二、对待保险服务的认知
保险服务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服务历来注重态度,这个态度不仅是对客户,更重要是对自己。
保险业首先是服务业,其次才是金融业。
对自己不负责的人,怎么会理解责任的意义。
对自己都敷衍的人,怎么会用心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客户。
靠服务态度可以做的风生水起,但是靠服务能力才能做得长远。
现在保险业大部分的业务员,其实是不知道保险服务的内容,更谈不上提高服务的质量,保险销售过程中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以上所有的服务内容,都需要保险从业人员既具有服务的态度,又要具有服务的能力。
服务的能力,是要有服务的逻辑性,例如要先进行三讲,随后客户需求分析,最后设计方案,三者不可更改顺序,否则难称优质服务。
服务的能力,应体现在细节上。沟通记录、保单保障简表、客户健康档案都是提高沟通效率,降低客户时间成本的服务。
服务的能力,还应该有服务的广度。跳出保险看保险,保险不是唯一的,多给客户保险之外的建议和帮助。
服务,要始终如一,不对客户区别对待。
对服务的认知,是自己的标准,不因客户而改变。
写在最后
认知是一方面,不落地就是空想
态度是一方面,没动作就是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