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事日高,慢性病伴随着他们开启了老年生活,也开启了我的陪护生涯。近几年来,陪护父母住院练就了我的十八般武艺。
一
陪护病人强健了我的神经。
入住医院的每一个病人,都存在疾病和治病的风险。
不仅病人本身所患高血压、心脏病、尿毒症,中风等疾病存在危险,治疗疾病的过程尤其是手术治疗,更是风险多多。
我曾在一次住院期间收到连续5张病危通知书;曾签署厚厚一叠术前告知书,签名就签了26个;曾在家人术后午夜两点被呼叫,赶往重症监护室的途中心里七上八下,心提到嗓子眼,唯恐不测,几分钟的路走了有几个世纪那么长。
久病的人由于身体上的痛苦,往往形成心理疾病。陪护的人不仅要照顾好病人的吃喝睡,还要疏导病人的情绪,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时明知他们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拒绝,当然有些要求也没办法满足,只能用迂回术或者拖延术。有时我心理也很难受,感觉自己也要患上心理疾病了。不过我还是挺过来了,不是有一句话吗,凡是打不倒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陪护病人需要向单位告假。一般来说,大家都能理解。当然也有被拒绝的时候,后来遇这情形,除了让我的神经变得更加粗壮,几乎不会对我有任何影响。有时我会不太厚道地想,让他的家人也生次病住次院吧,让他也感受一下家有病人的难处吧。
二
陪护病人练就了我的厚脸皮。
对医生,要采取盯人战术。主任医师几乎看不到,副主任医师基本每天早上查房才能看到几分钟。最常看到的主治医生,还有实习医生。由于实习医生不能独立负责,因此,病人和家属最常沟通的是主治医生。主治医生也是非常忙碌的,往往一个人负责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病人。
如果要找主治医生,那一定要盯紧了。稍不盯紧的话,可能别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就把他叫走了,等再找他的时候,不一定找得到,就算找到了人家可能没空。只要找到他,他能帮你的,让他一次帮你解决,就算厚着脸皮也要盯住他全部解决完再离开,要不然你就等着跑断腿吧。
住院期间,对护士是不能得罪的。但必要的时候要出手。
就说负责输液的护士吧,有的护士她一次就能找准血管,有的护士需要反复几次。你很心疼自己的家人,但又不能直接责怪护士,只能委婉的要求换人。一边说一边看护士的脸色,生怕人家不乐意。以前我是不好意思这样说话的,为了自己家人少受点罪,索性不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
陪护病人,还会遇到其他病人的紧急情况。我曾被请求冒充临床病人的爱人陪他做检查。冒名顶替这事,我这辈子没做过,这是第一次,没想到是冒着风险帮其他病人一个忙。
住院陪护期间,为了让自己相对舒适一点,有时我会忽视医院的规则。医院不让家属躺在病人的病床上,即使是空床。我曾有半夜被护士从病床上轰起来的经历,不过我学会了厚脸皮和不在意。
三
陪护病人让我生出急智。
对有些大医院来说,病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都是标准件,按标准动作处理。每一次住院治疗,类似病人的诊治都是相同的。实际上,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特别想知道治疗是否真正适合我的家人。有时候急眼了,我就直截了当地问医生,如果病人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办?这样问话,好像不太礼貌,但如果态度诚恳,医生能感觉到,往往能得到最直接答案。
有的医院管理非常严格,往往控制陪护和探视的人数。有次医生查房,我家陪护人数超过医院规定,于是,我急中生智躲进了卫生间。
类似这样急中生智的事情,还发生在探视时,在无奈中借用其他病人的陪护卡。还有买饭时如何挤上拥挤的电梯,都催生过我的急智。
四
陪护病人让我体验盲流生活。
因为请假工资被扣得七零八落,况且住院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花钱的时候要比以往小心。幸运的是,虽然只是工薪阶层,好在有医保支撑。相对而言,看病就医不会承受太大的经济压力。
让我体验到盲流生活的是陪护中的住。
陪护期间,我住过各种各样的床,也住过形形色色的地方。
我住过病床下的附带陪护床,宽度只有病床的三分之二,一翻身几乎掉下来;折叠椅展开的陪护床,优点是白天能坐晚上能躺;旅行折叠床或者气垫床,算是条件好的;硬纸板或者拼图或者爬爬垫铺的床,最经济易得,就是太硬。
作为陪护,我曾睡过病房,睡过走廊,睡过阳台,睡过电梯间,睡过理疗室。那理疗室有20多张病床,房间又大又阴,只我一人,半夜突然有人敲门要入住,真是夜半惊魂,后来我再也睡不着,在走廊里呆到天亮。
五
陪护病人让我感受不同的生活状态。
有钱的、有权的病人,住单间或者高级病房,享受特别的医疗服务。
如我一般的普通人,住在医院标准病房中。每天近距离接触,让我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病人和家属的共性特点是心地善良、热心助人,有的人还幽默风趣。住院的和陪护的夫妻通常是有商有量,有来道去,苦中求乐的一种互动关系。
虽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差不多,但也有差别。有的家属算计饭钱,有的病人治疗中出现医药费难以维系的情况,有的家属中途回家借钱。
住院和陪护,并非生活中的常态,却是生活的一面。经历就是财富。这样的经历锻炼了我,增强了我的生存能力,让我看到多元人生,让我从一个书本的人走向一个生活的人,更加能够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