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各位分享一个看到过的一个高考状元采访。他叫熊轩昂,是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像我这种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熊轩昂能够说出这番话,已经超越了同龄人的认知水平。
熊轩昂所说的问题变相来看其实是:近些年,为什么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了?
这些原因归结起来除了经济投入、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等差距的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做得很成功。
这一次高二家长会,我要讲的主题是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我偷来的名字,有一本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深受触动,在此推荐给大家。
高中阶段家长们往往最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其实很多看似和成绩无关的东西,反而和成绩最相关。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表面问题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有成绩的问题,都绝不是学习的问题,一定是在心理,情绪,情感,性格,安全感,甚至是品格,方面出现了问题。
以下几点内容是平时和各位家长接触的时候,我观察总结到的几点问题。总结下来,有以下四点:
一、妈妈的角色
妈妈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方面体现在情绪上。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一定有一个焦虑不安的孩子。妈妈情绪焦虑,会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妈妈情绪平和,也会把平和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我以前教过一位李同学,男生,常常情绪失控,或者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流泪,或者总觉得有同学在盯着他看,内心很压抑,和同学关系差,几乎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李同学的妈妈和他的爸爸婚姻关系不好,两人经常吵架,甚至当着李同学的面打架。婚姻不幸,情绪焦虑,李同学的妈妈把这种焦虑感转嫁给他的儿子,对李同学控制欲很强。只要李同学不顺心她的心意,她妈妈就用“不乖”“不孝顺”“不听妈妈的话”“不体谅妈妈的辛苦”来道德绑架他。李同学说他不想回家,宁愿在学校也不想回家。以李同学的认知他当然还认识不到他的妈妈对他的情绪影响之大,他变得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很自卑,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情绪失控。
我们班的家长当中有一些妈妈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从容,孩子情绪就很稳定,即使是在打电话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们平和的情绪,她们的孩子不仅仅能很好的处理情绪,也能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比如,性格、学习、同学关系等等。
有的妈妈们很辛苦,情绪确实很糟糕,甚至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已经将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了,只要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稳定而平和,即使情绪有糟糕的时候也不会对孩子造成大的影响,但最坏的情况是妈妈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觉察。
妈妈的情绪对孩子影响这么大,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吗?有,方法很多。首先,妈妈自己要学会爱自己,比如,明天母亲节了,除了孩子送你一支康乃馨外,自己给自己买个礼物、放个假。其次,有一个人很重要,这个人是爸爸。
二,爸爸的角色
首先,爸爸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爱妈妈。如果一个爸爸爱孩子的话,先从爱妈妈开始吧。做到了爱妈妈,就做好了爱孩子。
其次,爸爸对孩子的意义就像给一个房间打开一扇窗。爸爸的影响是通向外部世界的。爸爸陪伴多影响大的孩子,孩子会更积极地走向外部世界,更有“主动思维”,做事更积极主动。
做事更积极主动的同学是那些容易获得关注的同学。获得关注,意味着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获得学校更多的关注。获得关注,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机会,把握住更多的机遇,得到更多的帮助。
比如,每次的家长会主持人我都让学生自荐。自荐过家长会主持人的同学有三位女生,这几位同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荣誉,回答问题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机会,难免会无意识地会倾向于她们。
高三年级有一个学生宋同学,他是以前我做班主任带的那个班的班长,那个班很多同学我叫不出名字了,但对宋同学我依然印象深刻:作为班长,他做事积极主动。前几天,学校竞选“十佳优秀学生”“十佳学生干部”“十佳文明礼仪之星”,看到他的名字,我向学校特别推荐了他,最终他被评上了。
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班级和学校的荣誉也是有限的,哪些同学能获得到有限的资源?当然是那些做事积极主动,能够获得老师和学校关注的同学。毕业之后,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领导更赏识、认可的当然是那些能够获得他们更多关注的人。
尽管事实残酷,但很真实。
越主动,越优秀,越自信。越自信,越优秀,越主动。
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 老师口头说上一百遍,不如爸爸身体力行地教孩子一遍。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和孩子说“你要积极主动地向老师问问题啊”,而且还说过不止一次,有没有用呢?没有。问题出在爸爸身上。从小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缺少对孩子很多身体力行地正面影响。
高中阶段,我非常鼓励爸爸们多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我们班一个女生蔡同学的爸爸说,女儿的每次家长会都是他来开的。他的工作也很忙,而且他工作不在外市,即便如此,他一次也没有放弃过女儿的家长会。那么他的女儿怎么样呢?首先成绩不必说,稳定在班级的前三名,而且她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不卑不亢,和同学关系非常融洽,和宿舍同学之间没有矛盾,她还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对老师很有礼貌,很多老师都认识她。
我想,这应该就是爸爸多陪伴多影响的女儿的样子吧。
一个身心不健康的教育者,教育不出身心健康的人。先把父母的位置坐稳了,再来谈教育孩子。没有完美的学生,只有不断成长的学生。同样,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希望各位家长做学习型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三,同学的角色,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非常渴望来自同龄人的认可。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同学关系紧张,焦虑,自暴自弃,这些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外在表现来看到孩子内心的自尊需求,他们是在寻求同龄人的认同。
比如,有些学生感到很迷茫,学习成绩不好,干脆放弃学习,自暴自弃,更加不和同学交流。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同龄人的认可,自尊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很多同学认可这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会是自暴自弃的状态。
对于这部分学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让他们通过为班级做贡献,比如做班干,来感到自己是有用的,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能很快建立起同学们对他们的认可。
四、老师的角色。
老师不仅育人,也教授知识。
在育人上,老师的影响力远远不如爸爸妈妈。
在教授知识上,老师比以上角色都有绝对优势。
对学生而言,做人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做人上,如心理,情绪,情感,性格,安全感,甚至是品格方面出现问题,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肯定会出现问题。
相反,如果有了以上角色做好的铺垫,在心理,情绪,情感,性格,安全感,甚至是品格方面打好基础,那么,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就会毫无障碍。尽管学习很苦,但是能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