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师生矛盾,没有哪次像沅江弑师事件这样让人心疼和惋惜,一个成绩拔尖看样子有着美好未来的16岁少年,一个“无欲无求”把教学当成使命的优秀教师,却在那个下午,一个失去了未来,一个失去了生命。
这是一个悲剧。
沅江弑师事件:一位16岁的高三学生,因为对老师布置作业不满,两人发生了争执。老师以师长的权威和对学生的严厉,告诉学生不做作业就转班,并同时要给学生的父母打电话,就在这位老师转过身拨打电话时,这名学生从老师背后手起刀落,一共26刀,让老师当场毙命。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老师,人们都愤恨凶手的丧心病狂,多大地仇怨才能让人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来。而事实却是,被害的鲍老师长期以来都特别看重这名向他挥刀的学生。鲍老师平时特别喜欢这名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喜欢,所有对他更是严格要求,但这名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被害的鲍老师的女儿是这名学生的同班同学,事发后,她说:“爸爸真的很看好他。”可是最终就是这个被老师看好的学生刺了老师26刀。
老师喜爱的学生拿起刀刺向自己的老师,老师在转身的刹那看到自己喜爱的学生把刀刺入自己的身体。这个画面像一个慢镜头,伴随着学生歇斯底里的愤怒,以及老师的不解和心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着残忍的画面,以及一张未经世事的脸,道德和正义的大棒挥下来,却又突然不知打向谁?
杀人了,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付出冲动的代价。可是,是什么让他挥刀刺向自己的老师,并残忍地刺了26刀?他没有不良记录,且学习名列前茅,家境良好,未来美好,一切看上去,他将要走的路都是铺满鲜花的美景,而不是铁窗之内,高墙一隅。
对此事,我专们询问了我的一位初中老师的看法。叶老师从大学毕业即教中学,至今20几年了,在他看来——
出现这样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首先,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出了问题。此时,叶老师用了“摧残严重”这个词。他认为,在教学中,对孩子的心里疏导是很重要的,甚至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同为教师,本认为叶老师会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愤慨,但没想到老师却站在整个教育的高度来看问题,让人佩服为师者的智慧和眼光。同时,也让我跳出众多人一边倒的对学生的唾骂和鞭挞。
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全面地了解这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但是从他的邻居的只言片语可以确定,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时候父亲会用拳头打他;这个孩子好像很懂事,学习成绩好,不爱说话,性格有点内向;父母对他的管教更多在学习方面,其他方面的亲子沟通不多。
而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他成绩好,老师都喜欢他,尤其是被他杀害的班主任鲍老师。鲍老师的女儿说:“我爸爸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爸爸觉得性格有点问题是可以改的……他平时跟老师有一点矛盾,班上有一些事情他不想按照老师的方式去作,老师就会批评,他就会很生气直接走出教室。”
这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同学眼中,这名学生性格是有点问题的了,他不再是邻居眼中那样内向听话的孩子,他已经开始反抗。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是被重点管理的对象。他不单是父母的希望,也是老师器重的学生。希望越大,要求越高,如果说在家的时候他用沉默内向来面对父母,那么在学校他已经有点压抑不住内心积蓄已久的反抗了。
他不止一次地说,他并不想去上重点大学,因为上重点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来保持这种优秀。他只想上一个本市的二本院校,“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这就是说,作为一直以来的学霸、尖子生,他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沉闷和压力。他对父母老师眼中的成功没有太大的企图心,他只想过一种轻松随意的生活。而父母和老师却是一直按照优秀者的成功路径来培养他、要求他的。
因为成绩好而被父母和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厚望。以他的成绩,父母和老师认为他一定要上重点大学,而这份殷切的希望并没有赢得他的感激和认同,反而让他压抑和烦闷。
关键的是,他的这种情绪没有人发现和重视,在一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没有人想到要疏导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在即将高考的高三年级。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紧张和压力,有时候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压力之下,也许一次作业的布置,就成为学生情绪失控的最后稻草。
对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来说,在这种压力下很可能会越来越勇,而这名学生好像是一个渴望小桥流水般惬意生活的人,在重压之下,却用心中升腾起的愤怒挥刀反抗,他不想要别人为他设置好的人生。结果他失去了未来,让他的恩师失去了生命。
这是一个悲剧。于老师和学生都是。
我们透过这一个事件,还是要把眼光放高远,帮助若干潜伏在学生中的少年“杀手”走向阳光地带,疏散郁闷。
人生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考上重点学校、成为精英是成功,只要内心安宁,即使是在乡间看禾苗生长,在人群中泯然于众人,也是一种幸福。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和信息越来越多,也更加有自己的生活想法,可以引导他们,不可强迫他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溪流,疏导他们自然流淌,会遇到鸟语花香,但若阻挡,就会积为深潭,总有一日要冲破堤坝,溃败难收。
鲍老师的女儿像她的爸爸一样善良、优秀,面对杀害亲人的凶手,她说她不恨他,她恨不起来。鲍老师是为了女儿才要求调到这个班级来的,他教育出来的女儿没有让他失望。善良不是愚蠢,善良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愿鲍老师一路走好,愿鲍老师的妻女余生安好,愿失去儿子的罗家父母坚强,愿我们的教育中再不出现弑师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