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爻辞和小象传: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蒙是物之稚也。亨利贞,缺元。这个缺不是没有,而只是被蒙蔽没有开发出来,需开发启蒙启元。怎么开发,“以亨行时中也。”亨者,沟通顺畅,“时中”就是易经的核心思维密码之一。
第一卦乾卦就强调了,“时中”即适时、适中、不偏颇,无过无不及。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
且看蒙卦六爻的爻辞在不同的时、位阶段,怎么以亨行时中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初六,蒙之初。开蒙第一课(发蒙),一般往往会讲一些规章制度,作息制度,行为规范,(如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小学写字的练习本背面都印有类似的八要八不要的学生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行为的目的就是“以正法也”。
怎么规范行为呢?“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这里的“邢人”,原来一直理解为处罚人的意思,可能也是受到了“桎梏”(刑具)的误导。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打手心作为处罚,根源就在这儿吧。《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启蒙第一书明文写着,坐实了整个社会都认同老师体罚学生是政治正确,父母即使心有不忍,也认为是严师的表现。
直至今日,仍有网络上会爆出某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可见“利用刑人”的影响之深之远。
到底如何理解“利用刑人”呢?
蒙卦的卦象情境是意识认知,是讲教育范畴。卦辞一上来就说“蒙,亨”。
“亨”的字义在第一卦的乾“元亨利贞”时就讲的很清楚了,“亨者,嘉之会也。”嘉会,交会双方皆喜之义。一定是双方沟通交流畅通。
“烹、亨、享”,三字同义,烹、享都有祭祀之义,代表了连鬼神都能交流,何况人乎?
蒙亨,一定是师生关系能充分的交流沟通的,并且顺畅愉快的。不是我生搬硬解,彖传给出了答案“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礼记》:“当其可谓之时。”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致中和。”
所以“时中”是以适可、适中来处理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师生亨通。
整个卦的主题思想就是“以亨行时中也。”,怎么到了初六,发蒙之初,一上来就用刑罚,用暴力,完全违背了“时中”的精神。
再来看完整的爻辞,“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蒙”,应该是启发开蒙的意思。把山下之泉开发出来(即启迪智慧),靠体罚、处罚只会越打越蒙了,不符合“发”的含义。
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利用邢人”这里的刑一定不是处罚的意思。应为“型”的通假字。即为典型、示范的意思。
爻辞应该是,蒙之初,启迪智慧(发蒙),利用树立典型,做示范来启发学生(利用刑人),摆脱蒙昧束缚(用说桎梏),说同脱,摆脱;桎梏,原意为刑具,这里应指蒙昧束缚意思。否则就是一直处在蒙昧状态,启不了蒙(往吝)。
小象传,利用树立典型,示范效应,来纠正行为规范(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也是符合的“以亨行时中”的逻辑。
古代文人在解读经典时,往往不注重逻辑关系,没有考虑整句话的语境,而断章取义,甚至会得到矛盾的答案。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以前讲过,彖传在分析卦象结构,各爻之间的关系时,会点出本卦的主爻。“初噬告,以刚中也。”点出了九二,刚中,是蒙卦的主爻。
九二,阳居阴位,居下卦的中位,刚中也。表示阴阳共济,和谐包容。也印证了初爻阶段一定不是靠体罚来教育学生的。
易经行文中,阳位实,阴为虚。在蒙卦,阳为老师,阴为学生。
九二(老师),面对初爻(学生)的蒙昧无知,要包容(包蒙吉)。所谓的包容就是: 《论语》:“人不知而不搵” “教不厌,诲人不倦”。说的都是包蒙吉。
下来就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夫妻之间,接纳包容才能和谐宜家(纳妇吉),有子才能传家(子克家),家业后继有人,生生不息。纳,接纳。克,能够。
易经的行文很多会用到比喻,“纳妇吉,子克家”形象的家庭关系,来比喻师生间的包容和谐的关系,进一步提出教育事业也是为了能后继有人,文化思想能代代传承下去。
说到婚姻的比喻用句,最佩服的那作家是钱钟书的《围城》,围城的比喻就不说,在书中其他比喻用句也是比比皆是。女作家是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朱砂痣和蚊子血,明月光和白饭粒的比喻,把男女之间的婚姻前后的心理道尽了。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六三,这个女人不能娶(勿用娶女),为什么?
六三,阴居阳位,不当位,代表了其行为有失柔顺之贞(行不顺也)。
坤卦“利牝马之贞”,“牝马地类,柔顺利贞”,不顺,就是有失牝马柔顺之贞,则无攸利。
六三与九二是阴乘阳的关系,是情欲蒙蔽理智的象。六三见到九二这个全卦实力最强的主爻(见金夫),就不要其正应关系的上九(不有躬。)不有躬就是不自躬,不情欲蒙蔽理智之义,其心不正。
易经爻辞的行文会紧扣着卦名,如“初六发蒙、九二包蒙、六四困蒙、六五童蒙、上九击蒙”,唯独六三没用到蒙字,这叫不言之象,理智完全被蒙蔽之象,象征了六三,其心不正。
启元就是开发自性,是明心见性,需诚意正心(蒙以养正,圣功也。)
儒家讲圣功,就是内圣外王之义,内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之道。有躬即反省自躬,首要强调诚意正心。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易经的行文语境,爻辞应该是“六四,困蒙则吝,不困蒙(启蒙了)则不吝”。
六四,阴居阴位,自身实力不足。
六四与初六的关系是应而不与(初六自身也是往吝,帮不上忙);与六三和六五也没有承乘关系。
六四的困蒙之吝,是因其没有阳爻(阳为实)与其有承乘应与关系的独孤一支(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六五就是学生(童蒙),其应与关系的九二是老师的(包蒙)。六五与九二是阴阳和谐包容的应与关系(志应也)。志,心中有主,志应则吉。
这里点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师生关系,“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先是学生愿学(求学、求教),然后老师愿教(施教),愿学和愿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愿者,有心也,志应也。
“顺以巽也。”何解?这里用到了易经中的因爻变而变卦的概念。
六五,得到九二老师的志应而施教,启蒙启智成功(童蒙之吉)。由蒙昧而启蒙,代表了阴爻变阳爻(即六五爻变成九五),则上卦的艮卦变成巽卦,象征了由艮阻、蒙昧难明,变成畅行而无不入的巽。
山水蒙,变卦为风水涣。涣卦,风吹水面,水波涟漪涣散之象,有传播之义。教育的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击蒙,暴击,当头棒喝之义。
上九与六三的应与关系是阴阳顺应关系(上下顺也)。天生良配。但此时,六三与九二处在阴乘阳的不正当关系里不能自拔,情欲蒙蔽理智之象(行不顺也)。
上九的棒喝击蒙,一下子打醒了六三,理智战胜情欲,摆脱了九二的不正当关系(利用御寇),顺应上九(上下顺也)。
寇为入侵的外敌。指上九和六三之外的九二。
上九的击蒙,不是对九二的(不利为寇),而是用于打醒六三而摆脱九二的(利御寇)。
还有一种解读版本,
上九,蒙之极,冥顽蒙昧之极,用发蒙、包蒙、童蒙的办法都无效了,需要用击蒙,当头棒喝来打醒他。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上九,亢龙有悔,象征着不知进退,是“习相远,性乃迁”。击蒙,是教之道,是使其回归到不习无不利的人之生也直的状态。
孔子曰:“以直报怨”。才是中国文化中的性格,保持善良本性的同时(不利为寇),也不能缺乏抵御外寇的血性(利御寇)。御寇需团结同心,上下顺也。
历史上,和平时期的散沙状态甚至内斗,但每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族的危急时刻,总能团结一致,爆发出御寇的血性。这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断的文化密码。
《易经.杂卦传》:“蒙杂而著。”
蒙卦的核心思想就是著。著,明也。显出,显明也。因蒙杂而启明。启明而养正。
蒙卦的关键词:“险而止”“蒙以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