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或只消说中国,迄今为止有两种水能让人心神荡漾。
一是茶,一是酒。
虽有“茶为水中君子,酒为水中小人”的隐喻。但自古以来,喜欢后者的总是多于前者。
文字如是。
一种似茶,一种似酒。
似茶的,文痕缥缈、百转千回,个中情怀耐人寻味。
似酒的,浓墨重彩、汪洋恣肆,悲欢喜怒痛快淋漓。
两种不同的文字,也恰对应了各自宿命。后者比前者,总是更易惹人阅读。
不信你看故事与散文、小说与诗歌;哪个读者少,哪个读者多。便是在他们各自的文体格制中,也难逃分化的结果。
就说诗吧,从来都有宋诗如茶,唐诗如酒这么一说。然而这如酒的,被广为传颂;如茶的,则被暗藏深锁。
即便文学界公认在诗词艺术成就上,无论平仄、对仗、用典、吐属或意象,唐朝多不如宋朝。但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的却只是感官上直接了当的酣畅。
以下两首诗就是鲜明对照。
读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精神上为之一振,轻而易举地收获高潮,汹涌澎湃来的轻快,以至于不需要过脑。
但若读到: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这时,想必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翻过此页。无论意境有多美,也少有人愿意去了解。因为这需要去悟、去品,去想象。
其他文体里,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越是讨好的作品,越是简单明了。作品的内涵越深,对应的读者越少。
感慨的人呐,你也别归咎于现代社会节奏快,没人能慢下来品茶,没人能耐着性子看深邃的文章。殊不知,古今从来都一样。
即便是过去、过去、再过去,凭你回望多少年,也都是酒楼多过茶馆;酒徒多过茶客;听书看戏的坐满勾栏瓦舍;《楚辞》《离骚》被人束之高阁。
酒也无妨,茶也无妨,好也无妨,坏也无妨。他看他的《贱人》、《姑娘》,你品你的《红楼》、《西厢》。容易得到的总容易失去,容易记住的也容易遗忘。茶香中的清醒,还是酒醉后的轻狂,各自的果,各自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