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关于这件事,能不能说一点什么?
这人问的,就是这件事——
我不想讨论什么自由,讨论这个词过于宏大叙事,并且鲜有人懂得它的真实内涵。别说什么我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自由,照这个逻辑,那人家当然有想锁定什么就锁定什么的自由了。
没什么意义。
我只想很肤浅地讨论一下事实、观点与真相。
01
设想,你现在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男人,举起右手挥动起来。请问,这个男人在干什么?
这是在心理沙龙上,我问伙伴的问题。
有人说,他在说再见;有人说,他在跟人打招呼;还有人说,他在赶走苍蝇……
那么,哪一个是事实?
他们说的,没有一个是事实。在此时此刻,事实只能是——
这个男人举着右手,左右反复挥动。
而说再见、打招呼等等,都不是事实,都是建立在男人挥手这个动作上的看法,即你的观点。
我们注意到,为什么同样的动作,有人说是再见,而有人说是打招呼?因为观点总是受思维倾向的限制。
长期来看,思维倾向受到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影响。每一个看法都会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李师兄喜欢佛学,看问题超脱,直指人性最根本;嘉儿工科出生,思维严密,逻辑清晰;我痴迷心理学,看个人都觉得有点病。
从这个角度上说,观点就是一个人信念系统的外在体现。而正如《疯狂动物城》里告诉我们的:我们内心的偏见是如此的顽固,认为肉食动物才会攻击其他动物。
我们还以为,只要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素质,我们就能够减少偏见。
很可惜,有两位心理学家(MarkJ.Brandt和JarretT.Crawford)对5914位民众进行实验发现:无论认知能力高低,凡人皆有偏见。
短期看,观点又很容易受到误导。
影响力大师罗伯特西奥迪尼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他朋友产品的价格并不算高,但每次报价之后,总是会遇到砍价。有一次,这位朋友在报价时,开了一个玩笑,先报了一个很高的价格。然后说,当然不可能,而是X美元。
结果是,对方欣然接受了他的报价。
这是因为,在价格谈判之初,首先给出的那个数字,无意识中成为思维参考的“锚点”,后续的思考不知不觉受到了这个锚点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孕妇会发现,街上的孕妇突然多了很多。
02
但我们却非常乐于将观点当做事实。
日本传奇导演黑泽明有一部神作《罗生门》。
一个武士死了。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甚至死者的魂魄,都被叫出来讲述事情的经过。
然而每一个讲述的都完全不同,而他们,都深深相信自己讲述的才是事实。
是不是事实呢?都是,也都不是。他们每个人所说的,都是经过扭曲后的主观事实,而非客观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无法得知绝对的事实。任何事件,哪怕直接经历,也必然经过主体感官的加工和信念的扭曲。
把观点当事实,只是一厢情愿臭不要脸的傲慢。
03
事实也不是真相。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从监视器里看到,鞋厂的一位工人,将一双鞋放在包里,带出了厂。
这件事是不是事实?在确定监视内容无人篡改的前提下,这是事实无疑。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工人是小偷?
不。这是假相,不是真相。
经过调查,真相是,放在包里的鞋子,是工人自己的。
真相可以揭示。回到男人挥手的例子,如果男人面对的,是一个女人,而女人也在挥手,我们便有理由相信,可能是在表达再见或者打招呼。如果男人在做完动作之后,转身背离女人走开,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这可能表示再见。
可见,能不能逼近真相,事实只是前提,关键在于信息量的多寡。
所以,在收到一个二手信息,便激动万分地冲上去发表一番高见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高见是什么?
既非事实,亦非真相。只是借机表达自己谈不上不新颖,也不犀利的观点而已。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愤怒、愤怒、以及更多的愤怒。
就好像,我们心里有只怪兽,它以这个世界的黑暗面为食,哪怕是个未经证实的黑暗面,它也会被激活,像鲨鱼问到了血的味道。
你的每一次建立在非事实(或未经证实事实)上的表达,都与怪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动。你在喂养它,而它终将吞噬你,让你成为它。
未经证实的信息,将通过你以及成千上万个像你一样的笔得以放大。倘若它非事实,便会被打造成谣言。
04
当然,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力。
但我依然要提醒你,你陈述的一切,如果以那些不知真假的信息为基石,那么,它的意义也就仅限于表达你自己而已。
我们可以选择说出自己的主观事实,但请务必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眼中的事实。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同的事实,这将演变成一场观点与观点的对抗,最终是一次文字与文字的交锋。
这是一场游戏,我们身处其中,但务必心中睁开半只眼,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游戏。
离我们最近的,是观点,最远的两端,一边是事实,一边是真相。我们不要自大到认为,自己代表真相,真相属于上帝。
愿上帝保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