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下
品一杯好茶
读一本好书
伴着淡淡的茶香
感受着文字的温度
愿温和从容
岁月静好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看似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话语已逐渐成为各个社交软件上常用到的个性签名,似是对家人、爱人或是朋友的挂牵。
大概用了三周将此书读完,作者白落梅以传记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民国绝世才女林徽因绚丽传奇的一生,唯美的笔触,行云流水的文字将我们带到了民国时期,烟雨迷蒙的江南小巷,去探访才女林徽因走过的足迹。跟作者一起,体验着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的悠然岁月。
想必每个人的心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江南情结,是清晨的一缕阳光下,煮一壶茗茶,品味着茶香,伴着柔和的轻风,读一本好书,感受着文字的温度,将那躁动的心灵归于平静;亦或是在某个闲散的午后,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舟,眺望着远方水墨画般的景致,如痴如醉;还是在某个落着细雨的黄昏,撑一把油纸伞,漫步于草木繁茂的林荫小道,雨后的空气伴着浓浓的草香气息,感受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黄昏美景。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是个多情的地方,它的水土养育了才华横溢的林徽因,正是有这位才女的出现,使原本多情的江南小巷变得更加诗意盎然。真希望在某一天,我能够背上行囊,踏上前往多情之乡的旅途,将沿途所有美好的景致尽收眼底,一圆我那多年的江南梦。
提到林徽因,她的才气与灵动自是不必多说,她是诗人,为世人创作出人间四月天的优美画作,她亦是建筑师,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出自于她手,她的一生,充实而荣耀。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让翩翩君子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学界泰斗金岳霖记挂了一生,更是令世间无数男子为之仰慕了一生。
我欣赏林徽因的才华与气质,更折服于她对世态清醒的认知度。在如花的年纪里邂逅了外型俊朗、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相见恨晚的二人在雨雾之都伦敦谈了一场令彼此终生难忘的康桥之恋,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他们,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知晓对方的心意,他们,似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徐志摩将林徽因视为灵魂伴侣,甚至不惜为她抛弃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在他看来,没有爱的结合本就是个错误,而结束这个错误对双方而言反而是最好的结果。而林徽因并未接受徐志摩的追求,因为她知道徐志摩已有家室,她不能去伤害无辜的人,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和感情置道德和责任于不顾;她亦知道徐志摩所爱的自己,是经过内心深处不断的描绘与渲染,出于想象,并非真实,可生活本就是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再浪漫的爱情,褪去激情的光环,最终都是平凡与琐碎相伴,在时光的流逝中归于平淡。徐志摩作为诗人,生性浪漫,情感丰富而细腻,所依靠的是爱情的滋养,花前月下,吟诗作赋,聊人生,谈理想才是他生活的全部,命中注定他不会去过一个平凡人该有的生活。而林徽因想要的是平凡的烟火幸福,并非只是一时的浪漫与美好,她很清楚,他们那风花雪月的时光一旦消散,感情不再,那么她将会是下一个张幼仪。
林徽因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过是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在这个青涩懵懂,容易为了爱情而冲破理智的年纪里,她却将所有的感情埋藏在心底,华丽转身,坚定而决绝,留徐志摩一人独自在康桥旧地徘徊,失魂落魄,从而选择与梁思成过细水长流的烟火人生,没有浪漫真情,却也平凡幸福,携手一生。
至于后来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对林徽因依旧念念不忘,所谓爱而不得的感情,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放不下,这份刻骨铭心的眷恋一直伴随着飞机葬身于山谷的那一刹,灰飞烟灭。有人说,徐志摩之所以搭上这趟通向地狱之门的航班是为了赴一场林徽因的讲座,也有人说是因为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使徐志摩不得不辗转于各个高校讲座贴补家用,才导致最后的结局,据说在临出行前,两人还有过激烈的争吵。究竟是谁之过,已不再重要,更何况是不同的人选择了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谈不上是过错。
林徽因若是淡雅如兰的白莲,圣洁而低调,陆小曼便是那雍容华贵的牡丹,任性而张扬。面对所爱之人,林徽因不愿也不敢去承担世俗的压力而毅然转身,投入到适合自己的另一段生活当中,陆小曼则不同,她深爱徐志摩,不惧世俗的压力,扛起所有的讽刺与谩骂,与前夫离婚,甚至不惜堕胎,永远失去了成为母亲的权利,她的爱如同焚烧的烈火,使自己和所爱的人如数化为灰烬,可那又怎样,不过就是爱了,仅此而已。
我们都曾像陆小曼一般奋不顾身的爱过一些人,就如书中所言,有些人一旦爱上了,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就是爱了,只是面对现实的各种压力,我们畏惧了,妥协了,走向与之前背道而驰的人生轨迹中。只是陆小曼做到了,她不仅敢想,更敢做,我曾欣赏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但并不支持她的做法,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林徽因,无论何时,都清楚自己最想要,最需要的生活是什么,一个家庭的组成,比起爱情,更多的是责任与扶持。
任季节更迭
岁月变迁
那朵圣洁的白莲
永远盛开在温暖的人间四月天
永不凋零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