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自己在国外就学的日子印象很深刻,那时我才初一,一句英文都不会讲,而且每堂课都需要跑教室,我完全不知要如何在语言不通的环境生存,只能靠着一口破英文和比手画脚来沟通,当时,我爸妈没有在旁边帮我解决问题。
后来进了大学,买了便宜的家具自己在宿舍里组装,一直到去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所,自己开卡车搬家,自己应征找工作,自己分析不同工作的优、劣势,到回台湾前把车卖了,自己比价,找到最便宜的货运把家具运回台湾等,身为女生,我什么都可以做,也从来没请人帮忙过。
现在回想,我的独立性是从哪来的?也许就是这么地简单,因为当我们只能靠自己的时候,自己的潜能一定能被激发出来;当我们为了要生存,旁边没人可以帮忙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能想到办法。对孩子也是一样,只要学会适时地放手、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就一定能被建立!
提升孩子独立性的五大建议
1.平时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
独立性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而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学习独处。但是在另一方面,孩子在能独处前也必须要有一些先备能力,像是能独自执行一些适龄的活动,例如拼图、玩玩具、画图或看书。
所以先协助孩子学习独立从事一些活动,示范独处的乐趣,从过程中孩子将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个体。会独处的孩子不会任何事都要依赖爸爸妈妈,当家长的帮忙无法再“随手可得”,他们也将学会要靠自己。
2.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做
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让他们自己来。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往往大人寻求快速,没时间等小孩,干脆就直接帮孩子做完还比较省事,就如一般家庭平时的早晨,终于大家都准备好出门,当小孩还在拖拖拉拉,这时心急的妈妈宁愿帮孩子穿好袜子和鞋,也不愿浪费时间让孩子自己做。
我曾经在训练幼稚园的老师时,认识了一位四岁多的小朋友,他的婆婆都会让孩子坐推车来学校,孩子一下推车,他什么事都不必做,因为婆婆一定会帮他把外套、鞋子脱掉,下课回家时也是一样的场景,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在家应该也是受到一样的待遇,任何事都帮他做好。表面上我们看到孩子是被疼爱的,可是事实上他的学习力是被剥夺的。
幼稚园的老师曾跟我说,那个孩子在学校什么事情都依赖老师,常常说:“我不会!”同时学习动机也很低。很明显地,孩子不想独立是被养成的,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独立,就要常提醒自己要适时地放手,只要观察到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的,爸爸妈妈就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多加鼓励孩子主动的意愿。
3.避免挑剔或纠正
当孩子有意愿自己做、自己尝试,有一个必须要持续提醒自己的关键,就是别做个完美主义者。孩子还在学习,他们一定没有家长做得好,达不到家长想要的标准,但只要孩子有动机去做,那么就算是做得不够好,也不要太过于挑剔或纠正,以免孩子挫折太多,还没机会练习就已经选择放弃。
我曾经接触过几位家长,他们的内心很矛盾,口口声声说希望孩子能独立,但是却又常常干涉,东挑西挑,认为孩子可以再加强。家长也许不知道,孩子若是常常从父母那接收这样的讯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观感一定是负面、缺乏自信的。
因此,我们都要学习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多多支持孩子,并花心思注意孩子的努力,就算是犯了错也不责骂,把这个经验当做是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孩子才会勇于尝试并得到成就感。
4.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
有时候,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真的会让人惊讶,我们做父母的千万别低估了孩子的潜力!重点在于,我们做父母的是否给予孩子机会去解决问题,还是我们担心孩子不会解决,于是我们最后选择帮他解决或是直接给他答案?
一个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就是示范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常常会在儿子面前故意营造遇到问题的机会,像是刻意把物品放在拿不到的地方,或是在带他出门游玩时,故意错失搭公车的机会,并在这些时候,把遇到的问题描述给儿子听,再把解决的方案说出来。
当孩子累积久了解决问题的概念,接下来我会在儿子遇到问题时,问他可以怎么办,引导他学习思考。引导时有一个小提醒,就是要切记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提供越少的协助越好,倘若孩子还是有困难,家长可以技巧性地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向,例如孩子的玩具摆在高处而他又想玩时,可以试着问孩子:“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或是“现在玩不到这个玩具,是不是有其他玩具可以现在玩?”
5.给孩子一个责任
因为常常进入家庭辅导父母,我一般看到的画面就是妈妈为了家事忙碌,于是小孩就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是看着电视,妈妈虽然口头上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做,但还是自己撑着,把一切家务都往自己身上扛。我看到许多现象,孩子已是个青少年,但却有很多事都不会做,也许是整理自己的房间或是帮自己准备个简单的餐点,都无法自己独立完成。
要孩子学习独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孩子是一家的成员,他有权利享用家中所提供给他的,也有责任要为家里付出。因此,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龄及能力,帮他安排适合他的任务,比如倒垃圾或是帮忙收衣服,让孩子学习独立外,还能从小培养责任感。